本报记者 曹娜
今年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记者从市中心血站采访得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全市已有76万余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249吨。我市已6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先后有9000多人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在汉中,有许许多多普通群众慷慨献血,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点亮了他人的生命,也为我市临床用血需求提供了保障。
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取样查看献血者血液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献血要求。李云湉 摄
全国劳模侯长顺 坚持无偿献血18年
“侯警官你好,又来献血吗?”
“你好啊,我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就到献血限制年龄60岁了,今天就献最后一次吧,还是400毫升。”
即使大家都戴着口罩,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还是能一眼在人群中就认出侯长顺。他与其他的献血者交流,与血站的工作人员打招呼、说笑,不难看出他是血站的一名“常客”。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当天,他用最后一次献血给自己的献血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国劳动模范”“全省执法标兵”“市文明标兵”“汉台区道德模范”、个人三等功、荣获省市区表彰奖励20多次、全国无偿献血金银铜奖获得者,今年59岁的侯长顺是汉中市交警大队的一名干警。从2004年加入无偿献血行列至今,他与献血相伴18年,累计献血12200毫升。
作为献血者,被问及最多的就是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侯长顺说,每一次献血前,都会进行身体检查和血液检验,如果不达标的话,血站是不允许献血的,足以证明他有健康的体魄。平时,侯长顺无偿献血从来都是不声不响,默默无闻,更没有出现过因献血休息请假的事。因此,同事们很少有人知道他坚持无偿献血的善举。但他的义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了身边人,两个朋友和他的儿子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
侯长顺是一名从警40年的交通警察,因为职业关系,看过、接触过许多交通事故,所以他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感悟。每当看到伤者家属为寻找血源无比焦急的时候,他就更坚定了自己坚持无偿献血的决心。虽然马上就不能献血了,但他已经想好了,将自己从无偿献血转到科普宣教上来。通过现身说法向大众科普献血知识,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性。
“熊猫侠”张庆芬 有呼必应点亮他人生命
Rh阴性血是极其珍贵的稀有血液,在我国汉族人群中比例仅占3‰,又称“熊猫血”。拥有这种血型的无偿献血者,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熊猫侠”,今年60岁的张庆芬就是熊猫侠中的一员。退休前,她是一名企业职工,2005年受单位同事影响,她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献血三次后,2006年的一天,她接到血站电话告知才知道,自己是罕见的“熊猫血”Rh阴性B型血。性格开朗爱学习的她开始翻阅资料,学习了很多关于稀有血型的知识。
“当知道自己是‘熊猫血’,可把我高兴坏了。咱作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的经济实力回馈社会帮助他人,但一想到自己的稀有血型可以救人,当时真是兴奋得不得了。”采访中张庆芬说,从那时起,她与无偿献血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她坚持一年献血两次。这些年来,她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汉台区中心广场上,从流动献血车到固定采血站,成为一名行走的“活体血库”。
“我的血型稀有,更应该多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想到无偿献血可以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时刻准备着伸出双臂,用我的热血帮助更多的人。”张庆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常规献血,提起四次紧急救人的经历她既印象深刻又骄傲自豪:“市中心血站组建了一个稀有血型者群,我们这些稀有血型者在里面是一个随时都可以为熊猫血同胞献血的小团队。当不在群里的稀有血型者有需要时,也可以迅速联系到我们,有呼必应。我紧急献血救过脚手架工人、孕妇、小孩和老人。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开心。虽然已经60岁到了国家规定的最高献血年龄,但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找不到其他替代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依旧愿意去献血救人,哪怕少献一点。”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维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况,2018年50多岁的她成为市老年体育协会气排球队的一名队员,至今仍按时参加队里的训练。
十多年时间里,张庆芬献血总量达五千多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荣誉。采访最后她告诉记者:“无偿献血,在我看来就是向社会奉献一份爱,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了。献血是我的追求,这么多年一直在默默地做。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将‘熊猫侠’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