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邬正鹏
有这样一位退役军人,他把小作坊式的大米加工厂做成陕西省同类企业十强。他善于创新,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带动十里八乡群众致富。他就是张雷,城固县龙头镇人,2001年入伍,2003年退役。
返乡创业 为粮食安全筑堡垒
早在十年前,张雷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退役后的张雷,雄心勃勃,外出广东创业,开办包装厂。2011年,家里的大米加工厂生意逐渐黯淡,他只好返乡继承父业。
龙头镇作为城固县的粮仓,品质有口皆碑,但当他加工的大米销售给一些大型粮油集团时,人家并不“买账”——要么是供货量太小,要么是经过检测一些营养指标不过关。经过苦苦摸索,张雷找到了原因和新路——家家户户种子不一样、加工设备落后、种植劳力和能手紧缺、小田块大农机模式造成粮食减产,必须走规模化经营、做现代农业,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成立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汉农农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水稻种植、稻渔综合种养和农事托管服务;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跑遍全国选种子,发展订单农业,购买农机设备、聘请专业的团队开拓市场,统一大米品质,建设日烘干能力100吨的水稻烘干生产线……
经过十年创业的摸爬滚打,张雷带领公司及村上的能人大户,投入8000多万元,发展订单农业3万亩,实现有机和绿色稻米认证,辐射城固、洋县等地10个水稻主产镇,福旺米业已成为年产值过亿元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生产大米2万吨,2021年帮助周边农户烘干粮食5000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被评为市级扶贫先进企业。
敢想敢干 为特色农业拓新路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科技赋能、解放生产力……”县、镇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增强了张雷做精做强特色农业的底气。
说干就干,2017年年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张雷立即开始了试水稻鱼、稻鳖、稻鸭等综合种养。他把“粮食不减产、产值稳增收”作为发展底线,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不畏艰难,又走上了全产业链条发展、科技赋能之路。
越挫越勇,是张雷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鲜明特征。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期间也走了不少弯路,经过不断试错,目前高科技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已经成型。
“发展智慧农业,我们把政府投入的交给公司成熟团队来做,开创了‘数字稻渔’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子。”龙头镇党委书记周茂来说,“今年2月份,他们给所有的稻秧、鱼苗录入了产品二维码,通过现代化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田块的重要位置安装了传感器,把实时收集到的数据传导到平台上来,以供科学决策,保障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详细记录种养全过程。当客户买到产品时,产品是否打药、何时采收等信息,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一目了然。”
“今年,政府投入近千万元建成的汉中乃至陕南地区第一家水稻智能育秧中心,也是由我们公司运营,并在今年春秧育秧中首次发挥出了作用,相比传统机插秧,智能育苗主要是解决了分蘖不均匀的问题,育苗周期大幅缩短。”张雷说,“目前水稻智能育秧中心处于闲置时节,我们正在利用这里的高科技设备种植羊肚菌,达到设备利用最大化,今年的农具收割机等也在更新迭代,新的收割机将机收减损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五以内。”
不忘本色 为共同富裕甘奉献
“我种了250亩田,种养了200亩稻蟹,种出来的稻米,每斤卖出了10元的好价钱;剩下50亩交给张雷所在的合作社托管,每亩交了440元托管费。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再到打米,他们全包了。算下来,我每亩可以净赚600多元哩。”种粮大户王秋林说。
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张雷始终不忘为民服务、助农增收。他与湖南隆平高科等种业公司议价,以最低价向周边农户提供杂交稻种子,以高于市场价格0.6—0.8元/公斤的价格,与订单农户签订保底购粮协议,他的公司常年吸纳劳动力就业100余人。“仅此一项每年2.5万亩订单,让农户多增收800多万元。”张雷算了一笔账。
“珍视荣誉是我们军人的光荣传统,前不久县上给我们颁发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企业’荣誉奖牌,我想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继续发挥退役军人敢打敢拼、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助力乡村振兴,把乡亲们全部带上共同富裕之路。”谈及未来的发展之路,张雷底气十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