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洞洞铅笔售价近20元,一支某品牌的中性笔售价55元……不少家长在给孩子置办文具时纷纷感慨:躲过“雪糕刺客”,却没躲过“文具刺客”!记者走访文具市场发现,一批样式新颖、功能繁多的“高价文具”动辄几十甚至数百元,在俘获学生粉丝的同时也成了收割家长钱包的“利器”。
如何看待“文具刺客”,避免被“文具刺客”刺中?需要透过表面看到实质,理性看待学习用具的创新,理性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用具。
文具设计创新可与时俱进,但也要小心商家“搞噱头”刺激家长焦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具开发从安全、环保、质量、功能角度,推陈出新,这是值得肯定的。文具价格随之有所提高,只要明码标价,也无可厚非。家长根据文具功能结合孩子需求购买,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但是,有的创新却可能只是“噱头”,据媒体报道,护脊书包、全光谱台灯等宣称具有“特殊功能”的学习用具受到追捧,但这些学习用具是否真正具有保护功能存疑。尤其是保护孩子视力,关键还在于科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有的文具销售采取盲盒经营方式,这涉嫌诱导未成年学生非理性消费,对此需要加强监管。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规定,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盲盒经营者应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应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此外,文具就是文具,不要把玩具混淆为文具销售。市面上销售的不少文具,“玩具属性”超过了“文具属性”,可能导致孩子在做作业时分散了注意力。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明确告诉家长不要购买被学生当作玩具的文具,也不要把这类“文具”带进校园、课堂。要充分考虑学习的用途,基于安全、环保、实用原则选择文具。
面对各种“刺客”的冲击和消费诱惑,更值得家长注意的是,不要攀比、不盲目消费,不能“唯价格论”,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消费意识。如果看到别人给孩子买高价或者“特殊功能”学习用具,就跟风购买;或者孩子看到同学的此类文具就吵着要,家长认为“不能在装备上输给其他孩子”,这都属于不理性消费。别忘了,“文具刺客”盯住的是家长的腰包。
《中小学生守则》要求,中小学生要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低碳环保生活”。从细节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把节俭家风、校风写在学习生活点滴间。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