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媒体走基层 创文看变化 | “画里画外”话文明

2022-11-22 10:09  安康日报

记者 陈楚珺

以前的作品,放到现在也有现实意义。我市各个行业领域掀起创文热潮,71岁的赵红桥则选择将自己刊发过的新闻漫画作品整理出来,并将照片转发至抖音和微信朋友圈。这些作品里有讽刺占道经营的,有讽刺乱扔乱倒垃圾的,还有讽刺违反交通规则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仔细观察,作品落款都是五一,创作时间都较为久远,其中一幅创作时间甚至要追溯至37年前。

(赵红桥曾发表的漫画作品)

1951年5月1日出生于西安的赵红桥,将自己的笔名定为五一。其作品表现群众生活的点滴日常,画给普罗大众看,赵红桥用大半辈子解答了 执笔为谁的命题。

能用好筷子时,赵红桥便学会了握笔。涂涂画画,挥洒天性,纸笔是他童年最忠诚的玩伴。上初中以后,结识了长安画派几位画家的子女,我便成了陕西美协家属院的常客。赵红桥回忆,在指点过自己画家中,油画家蔡亮对自己影响最大。他当时告诉我,造型能力一定要加强,以后会受益无穷。所以我在造型上特别下功夫。造型能力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地基打不好,楼再高也要坍塌。在赵红桥看来,印象派、野兽派、综合材料派如今各种画派争奇斗艳,玩艺术的大有人在,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但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画作的欣赏群体主体是普罗大众,绘画要让大家能一眼看懂。从大众审美的角度考虑,造型就非常重要了。

考入西安印刷学校后,赵红桥获得了每周去新华书店实习的机会。根据个人爱好,他被分到了图片画册门市部。赵红桥因此认识了一大批美术爱好者,在互相切磋中,赵红桥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又跨了一大步。

(赵红桥曾发表的漫画作品)

1969年,赵红桥被分配至安康日报社工作。刚来时在印刷车间工作,后来开始配合编辑的文稿,创作一些漫画作品。1978年初,我正式成为一名美术编辑。

找准战场,赵红桥用擅长的白描手法作插图、漫画和连环画,转折顿挫、外柔内刚,他寥寥几笔,纸上的人物像要动起来。当时的纸媒比较有影响力,我的创作精力也比较旺盛,一年省内外报刊可发表漫画题图300多幅。应各大出版社邀请,绘制的《宋金采石之战》《猎寇记》《第一个罪犯》等连环画作品的反响也不错。尤其是《中国妇女报》,还邀请我创作妇女题材的刊头画,他们用了十几年。赵红桥补充说。

谈到自己的工作成就,赵红桥首先便是感恩报社,给了自己展示自我和革新自我的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份感激,1996年央视《焦点访谈》中国卡通的期盼专题节目中,他作为故事的主角,放弃了全国地市报新闻美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头衔,坚持署名陕西安康日报社美术编辑赵红桥。耳濡目染中,赵红桥的两个儿子也与漫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儿子成了获奖专业户,两个儿子都创办了自己的动漫公司。赵红桥说。

创作为赵红桥带来收获,也带来了麻烦。

(赵红桥曾发表的漫画作品)

多年前,赵红桥创作了一组漫画,讽刺城市管理乱象。对方来势汹汹,讨要说法。赵红桥则大方回击:漫画是艺术创作,针对的是社会现象而不是具体对象,讽刺也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谁对号入座那便是谁真有问题。

时隔多年,赵红桥觉得自己这些作品没有过时。这些社会陋习仍旧存在,我的这些作品还是能刺痛某些人。赵红桥曾在抖音上刷到过群众视角的红马甲,但评论中,演戏之类消极、质疑色彩的词汇反而高频出现。创文不是刷大白墙,只有表面工作是不行的。要改变那些骨子里的陋习,就要从问题下手,从人下手,从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曾经的新闻工作者,赵红桥觉得,社会需要唱赞歌的人,但那些有观点有态度的声音,则是更有力量的所在。

(赵红桥曾发表的漫画作品)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