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我们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多点开花’,近5年累计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新产品4659项,遴选‘陕西工业精品’236项,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成果应用‘上天入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原子钟、全海深超高清摄像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大型挖泥船疏浚装备等为我国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导航、深海探险、珠峰测量、南海造岛等‘深空’、‘深海’、‘深地’重大工程贡献了‘陕西力量’;产业带动‘加码提速’,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第四,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10万辆以上,规模稳居全国前列。2021年,陕西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12位。”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赵东说。
企业创新支撑引领明显增强
近年来,陕西省工信系统坚持以创新优结构、以创新助升级、以创新促发展,全省工业经济呈现量质双升的良好态势。2012年至2021年,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制造业年均增长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6.1%上升到2021年的9.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
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8家、绿色产品11种、绿色园区4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企业4家、示范平台4个,198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21年,陕西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12位。
同时,争取全国第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落户陕西,成功揭牌,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0家、认定挂牌16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供给能力有效提高;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省级465家,119家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脱颖而出,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
企业创新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19.6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8倍,比上年增长19.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145.60亿元,比2012年增长1.63倍,投入强度3.61%,比规上工业高2.5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0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705个,企业办研发机构拥有硕士以上人员8682人,科研仪器设备原价162.94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5.6%、60.1%和152.3%,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20.6%。
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梯度培育、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构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领航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314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实施创新能力提升项目80个。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8家、“小巨人”1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0家,建设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5家、省级146家。全省上市企业69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拥有中国企业500强1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6家,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实施“四个工程”推进“两链”融合
下一步,陕西省工信系统将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全力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突出“一个主体”,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上下实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顶层设计,在统筹规划和政策保障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等“三高”人才队伍。
并结合陕西省工业企业创新工作实际,着力提升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研发活动覆盖率”三项指标,打造重视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靶向施策,针对企业创新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加强落地见效,补齐短板弱项;强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平台、产品等创新活动支持力度。
通过实施“四个工程”,在推进“两链”融合上用实劲。“四个工程”包括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产业技术等方面实施一批强基项目,促进“一条龙”示范应用;实施“三首”工程,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商业化推广应用;实施“精品制造”工程,每年组织企业开发“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1000项,遴选“工业精品”100项,加快创新产品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