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
2022年12月16日上午9点,家住山阳县户家塬镇户家塬社区东塬组的程小玲,和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洗茶、冲泡、倒水……程小玲手上的动作灵活娴熟,脸上的笑容阳光灿烂:“在这里上班每月4000元,家里3亩坡地一年还有流转金,日常花销就足够了。”
从“留守人员”到“乡村白领”,今年30岁的程小玲是联农带农机制受益人之一。
去年以来,山阳县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工作力度。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青山绿水间展开。
产业升级,门口就业挣工资
“现在日子真是好,吃不愁、穿不愁,还能在家门口干活儿赚钱。”户家塬镇户家塬社区54岁的户新海,也在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务工,负责给茶园接管浇水,每天工资100元。
户新海一家七口人,儿子和媳妇常年在外务工,三个孙子留给他和老伴照看。虽说会维修水电,但老户也出不了远门,对于“浇水”这份美差事,他很是知足:“感谢党的好政策,这是实打实地帮扶。”
2022年初,山阳县户家塬镇引进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由企业流转土地,投资改造茶园实行统一栽苗、统一管护。三年后进入采摘期,再将茶园无偿归还农户,实行由农户自主经营管护,公司回收新鲜茶叶,这种“改茶归农”经营模式,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扶持产业带动就业上,山阳县狠抓排查分类,结合动态监测与帮扶,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发挥村“四支队伍”和4966名基层网格员作用,开展常态化全农户排查。紧盯农民增收和联农带农,逐户排查研判,推行“人盯人+”防返贫机制,实施按劳动力分类、按发展意愿分类相结合,因户制定联带政策和措施,实现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在劳动力分类上,该县对有劳动能力的采取发展产业、强化就业创业等方式带动持续增收;对弱劳动能力的采取就地就近务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的采取兜底保障、收益分红等方式确保收入达标。另外,对有就业意愿的,县域内由园区企业、产业基地、社区工厂、帮扶车间等主体带动,县外依托劳务公司、村级就业服务保障站等有组织地劳务输出。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通过政策奖补、技术服务、金融支持、保险托底等方式予以扶持。
目前,全县通过产业就业及收益分红等因户因人精准联带,联结带动9.53万农户,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2.64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政策激励,发展药材稳增收
一座高山之下,四间两层楼房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院落清雅整洁,室内窗明几净。山阳县色河铺镇陆湾村双庙岭组脱贫户金汉珍,正弯腰清扫着落叶。
“快进来坐,现在屋里啥都好了!”金汉珍逢人就说,脸上堆满了憨笑。
由“哭脸”变成“笑脸”,金汉珍的家庭变故,陆湾村党支部书记何敏心明如镜。
5年前,丈夫病故,金汉珍带着一双未成年的儿女,背负了几十万元外债,失去生活信心的这位农家妇女,终日以泪洗面,见人泣不成声。“低保兜底,产业帮扶,人文关爱,帮助金汉珍走出了人生低谷。”何敏说。
靠山吃山。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金汉珍在山上种了4亩黄姜。2021年,留存够种子,鲜黄姜就卖了8000多元。
“政府关心我们困难群众,扶持我种植黄姜,2018年享受了3000元产业直补,去年新增1.3亩,还得到了390元补贴。以后每年我都要增加2亩地,这收入比干啥都稳当。”金汉珍露出憨厚的笑容,“这房子盖起来一直毛墙毛地,现在手头宽松了,才装修好给儿子结婚用。”
青山变金山,种药奔小康。和金汉珍不同的是,漫川关镇康家坪村程周海,依托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在秦岭高山密林间发展道地中药材,走上了药材种植、收购、加工之路。
“我流转了20亩土地,在坡地和树林间种植白艿、苍术、猪苓等中药材,加上收购和代加工的利润,年收入达到100万元。”程周海一脸兴奋,“现在就是缺歉收的边坡地,那才是中药材生长‘高产田’。”
农民要富裕,产业是关键。2021年以来,山阳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扶持办法》《加快“五小”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农户发展产业以及带动农户增收的经营主体予以扶持。目前,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59.06万亩、食用菌8060万袋、林果133.99万亩、畜禽养殖535万头(只)、茶叶18.93万亩、中华蜂7.8万箱,带动农户9.53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
农企牵手,庭院种出致富菇
汽车驶出高坝店镇高速路口,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涉农企业鳞次栉比,社区工厂错落有致,田间地头不辍劳作……农户的水泥院子里,虽然室外呵气成霜,平菇大棚里依然温度适宜,一朵朵蘑菇犹如小伞,从菌袋的小孔中伸展出来。
“种平菇是个好门路,农民不摊一毛本钱,只需要每天浇水、采摘,活儿轻还不操心,合作社开着三轮车到门口收购,卖的钱咱群众拿的是大头。”揭开保温塑料薄膜,62岁的崔淑琴高兴得合不拢嘴,“2022年8月份建棚,上了2080袋菌袋,短短几个月都收入了6000多块钱。”
家住山阳县高坝店镇凉水井村上湾组的崔淑琴与儿子朱峰母子相依,过去的苦难日子在2017年脱贫后画上了句号。如今,依托企业带动,她家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儿子在和丰阳光当电焊工,每天200元工资,明年我申请再建一到两个棚,争取种平菇年收入2万元以上。”
据了解,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由企业投资建棚、供袋、技术指导和销售,合作社组织群众生产经营,按照保底价上门收购,所收购产品统一交回企业加工销售,合作社和农户收益按照二八分成,抱团取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2022年,山阳县对发展小种植、小养殖等“五小”经济的农户,发放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
机制新,政策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山阳县坚持走产业联农、主体联户、园区联村、资产联股的发展之路,解决了群众不愿干、不能干、不会干的问题。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实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模式,将农户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
数据显示,目前,山阳县龙头企业带动2.68万户群众发展产业,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双赢;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77个,带动农户3.01万户;2030个能人大户通过利益捆绑合伙干、社会化服务帮扶干、手把手教着干,带动1.54万农户跟随加入、共同发展;24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达到16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