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紫阳县城关镇:从“人合”到“人和”

2023-07-12 10:04  安康日报

通讯员 郑晓虎

作为陕南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在4年时间里,通过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让8000余名群众的生活焕然一新。

从人合到人和,这是仁和社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生动实践之路。

荒草地变身新社区

2019年9月25日,紫阳县举行仁和国际千户移民搬迁安置社区集中入住交钥匙仪式,1930户8101人在此开启新生活,成为全县12.9万移民大军中的一员,他们从紫阳县15个镇搬迁至此,住进了39栋新楼2000套新房里。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安置搬迁,在紫阳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7年以前,仁和社区所在地位于城郊接合部,地段偏僻、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荒地与田地散布其中。2017年起,紫阳县综合运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和新型城镇化政策,以县城周边作为主要安置区,社区规划用地260亩,建筑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让搬迁群众最大程度共享城市资源。

由于建设体量大、任务重、工期紧,加之受前期征地拆迁、材料紧缺和阴雨天气等影响,仁和社区成为紫阳易地扶贫搬迁的艰中之艰。回想往日一幕幕热火的建设场景,仁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储成凡格外激动。建设高峰期时,260余名干部紧盯200多个作业面,日均用工1500余人。大家硬是在荒草地上成就了一个个奇迹,实现了搬迁群众如期合在紫阳的目标。

现在走进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景观树,休闲的居民悠然漫步,俨然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

创新举措保障服务

杨术申是从高桥镇双龙村的大山里搬迁出来的村民,作为第一批入住仁和社区的搬迁群众,他很快适应了社区新生活,并怀着让家变得更好的憧憬,担任起社区网格员一职,帮助其他村民更快地适应社区生活。

作为网格员,杨术申平时在自己管辖的楼栋间来回巡查,困难群众摸排、政策宣传、调解邻里家庭矛盾,这些工作辛苦而琐碎,但杨术申乐在其中。

搬迁伊始,仁和社区自上而下推行基层自治,以杨术申为代表的网格员们把服务延伸至每家每户,分工管理各自楼栋间各项事宜,搬迁群众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将基层自治规范化、细致化,按照321基层管理模式,建立一二三级网格长组织架构,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

此外,社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居住簿管理制度,按照原址管理地和林,新址管理房和人的思路,为搬迁群众发放紫阳县移民搬迁居住证。现在,搬迁群众可以在社区办理养老保险、城乡医保等业务。既不用两头跑,又方便了社区管理。社区工作人员高利敏说。

破解难题实现人和

为防止一搬了之带来的种种不稳定因素,社区开始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会治理的漫长探索。在放任不管与管得太多之间找到平衡点,将经济发展、创造新的价值与快速融入、完善社会保障协同推进,网格员、楼栋长、实训中心仁和社区摸索出的基层治理经验,破解了紫阳139个集中安置点的一个个复杂难题。

搬迁群众张攀国离开大山深处的石瓦土房,和家人搬到新房里,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困难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几乎被大山困顿了一辈子的张攀国早已习惯了烧柴取暖、户不闭门的日子。刚搬过来时,煤气灶和电器不会用,社区就组织我们学习使用电器。现在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与原来老家的房子和生活条件相比,真是好太多了。

近年来,社区还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社区综治中心、便民服务室、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健康小屋、新社区工厂、幼儿园、卫生院、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

社区党支部书记储成凡说,当每个新移民都对应到了为他们负责的人,很多工作才能开展下去,各级都在想办法,完善社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就是为了让像张攀国这样的搬迁群众更加顺畅地变为市民,实现人和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