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

2021-04-08 10:31  渭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 田选情 吴成军 许小虎 刘薇

编者按:

自2016年以来,我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2.1万人次、28.84亿元,确保全市5.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有学上,不因贫失学、辍学,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连续五年得到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表彰,以显著的帮扶成效兑现了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面落实贫困学生各项资助政策,优先保障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助学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助学体制实现了从临时救济向平稳保障的常态平稳转型,助学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三大变革。

聚焦教育民生 构筑全覆盖多元化助学体系

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市在优先保障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基础上,实现了学前教育“免保教费、补助生活费”,中高职“免学杂费、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国家助学项目的延伸覆盖,发挥了从学前到大学阶段国家助学的教育扶贫主力军作用。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强化学校资助,对教育扶贫对象优先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严格执行我省中高职扶贫助学补助、减免学费等教育扶贫专门政策;全市各县区设立教育救助专项资金,对特别贫困学生实行兜底保障,织牢了贫困学生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基金兜底的多元化助学“四层网”,确保贫困生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保障财政投入 完善保障型服务型助学体制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力推进国家资助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体现教育公平的资助体制建设。

在国家助学政策层面,各项资助政策不折不扣全面落实,2016年至2020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2.1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28.84亿元;其中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6.3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7亿元。同时落实了中央彩票公益金助学和泛海助学等大型资助项目,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1万人次,发放助学资金2.2亿元。在资助体制改革方面,主动与扶贫、民政等部门强化信息共享,将贫困户、低保户、特困供养户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四类学生”直接纳入特困生优先保障资助政策全覆盖;其他贫困生由村、镇、县逐级审批制向学生承诺制转变,由学校统一组织师生调查评定,认定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大大减少了学生贫困证明材料收集和群众盖章跑路时间。

强化监管职能 提升精准资助管理效能

我市始终把提升管理水平放在资助工作重要位置,严密高效的监管是保障资助项目实施、资助资金安全、资助效益提升的基础。首先是全面加强市、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建成标准化县级资助中心11个,确保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业务运行保障四个到位,全面推进资助管理的规范化;其次是全面提升教育惠民政策公信力。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按制度办事,按流程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强化资金封闭运行,严防助学工作中出现侵害群众利益现象。2016年以来,全市实现资助对象认定、政策落实、资金发放、资助成效“四个精准”,助学资金未出现任何违规违纪现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沿着“政府主导、金融参与、教育主办”主线,聚合村、镇、县三级力量,呈现出“应贷尽贷、应收必收”良好局面,全面实现了资助管理精细化;第三是全面借助国家和省上信息平台,与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通过“双核查、双跟踪、一条线”工作方式交流、共享贫困学生信息,及时上传资助数据,保障信息安全运行,全面推进资助工作信息化。

加强政策宣传 提升群众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

“十三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对学生资助的正面导向作用,以助学政策和教育扶贫政策宣讲为基础,提升群众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以资助育人为抓手,强化诚信、感恩、励志专题教育,激发师生群众爱党、爱国热情;以身边的励志成才典型案例展现智志双扶成效,全方位提升群众对教育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5年来,全市编印助学政策宣传手册10期,发放宣传资料80余万份,开展政策宣讲2500场,组织资助育人活动1500次,发掘资助典型102人,教育扶贫政策知晓率、落实率和群众满意度稳居全市“八个一批”行业之首,学生资助为贫困生求学成才插上了启翔的翅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国家承诺成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动力。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