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巴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该县下辖的黎坝镇。地如其名,被巴山环绕的一大片山间平地,当地人称为“坝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如今的黎坝,生态种养殖产业红红火火,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田园综合体建设渐入佳境。
4月下旬,黎坝游人如织。除欣赏自然景观外,一批游客专程来到镇上的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红色交通站旧址参观。
88年前,为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我党在镇巴等地建立3条秘密交通线。
往昔:筚路蓝缕,秘密建立交通线
在20世纪30年代初,红四方面军西征进军川北,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消灭红军,蒋介石严令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主力移师汉中,协同四川军阀刘湘等部进攻川陕苏区。
面对复杂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中共中央及上海中央局通过多方面关系做杨虎城的统战工作,国民党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达成“汉中密约”。
之后,我党先后建立了由汉中到川北苏区的“东、中、西”3条交通线和沿途的交通站。其中,东线经城固县城,西乡县沙河坎、堰口、罗镇、杨家河、九打杵,镇巴县拴马岭、县城、毛垭、高脚洞、渔渡坝。由于前方路线封锁,后改为由镇巴县城、九阵坝、长岭、降头山、黎坝进入川北苏区。
开国上将、1932年时任红四方面军(后兼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钟将军曾评价,川陕红色交通线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稀缺的困难,解决了革命根据地北线军事防御的后顾之忧,护送了一批革命骨干进入川陕苏区,鼓舞了进步人士和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运送物资、护送人员,到传递重要信件、情报,红色交通线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
今朝:风华正茂,走上脱贫致富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镇巴修建第一条公路——西镇路,到1984年实现乡乡通公路,初步形成以西万公路为轴,镇简、镇碾公路为骨干的公路交通网。1990年,该县共有各类公路62条938.9公里。
“十三五”时期,我省提出“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即继“十二五”解决最后8个县通二级路问题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后,计划在“十三五”解决剩余10个县通高速的问题。随着一个个规划项目相继落地,镇巴也搭上交通扶贫的“快班车”。
2016年11月,西镇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到去年末西镇高速正式通车,镇巴至汉中的行车时间也缩短至不到2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县,镇巴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发展包括交通在内的各项扶贫事业,2014年以来累计实现6319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5%下降至2019年的0.82%,1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去年2月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镇巴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又一“考题”。
镇巴是著名的“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和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青水苗民风情文化、巴山林天坑群吸引了各地游客前往体验、探险。持续发展壮大旅游业成为当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旅游,必须发展交通。目前,镇巴县城以210国道为南北向轴线,东西各形成了3条休闲观光环线,串联起县城周边10多个景点和数十个民宿、农家乐及产业观光园。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全线贯通,路线途经9个镇办,把沿途30多个旅游景点和特色产业紧紧连在一起。家垭至天池寺的道路,在镇巴西部片区的简池、大池、永乐3镇形成了小环线,将10多处红色文化、自然景观及页岩气重点项目与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串在一起。
镇巴以脱贫攻坚和全域旅游为契机,大力实施“旅游道路联通”工程,先后新建改建公路20多条200多公里。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大大提升了景区连通程度和通行能力;修建公路连接景点的旅游步道,既方便了游客,又美化了环境形象。
围绕“出县道路提速、县乡道路升等、旅游道路联通、村组道路覆盖”目标,镇巴努力发展交通事业,一张高质量县域公路网正逐渐形成。天堑变通途,逐渐走上了交通发展快车道的镇巴,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