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放弃富庶生活,一家3代11口随红军长征

2021-06-17 10:22  汉中日报

在宁强县大安镇陈锦章烈士故居不远处,有一块功德碑,上书:“一九三五年陕南特委委员陈锦章一家11人参加长征,男尽牺牲,独小妹陈真仁历尽艰险完成长征,其后故乡遭水灾,真仁慷慨将一生积蓄10万元捐赠故乡修河堤、御水患……”

宁强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曾有一家3代11口人抛家舍业追随红军队伍,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踏上漫漫长征路,最后仅有1人到达陕北,这就是宁强陈锦章一家人。他们全家3代11口,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4岁和生下来才几个月的孩子,举家踏上了长征路。故居内一面面长长的照片墙上,展示着陈锦章一家放弃衣食无忧的富庶生活,积极传播革命真理、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参加长征的故事。

陈锦章192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五卅”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自上海艺大毕业后,受中共组织派遣,和同学、南郑人孙绍亭一起回到汉中。到故乡后,他组织天足会、剪辫会,动员妇女放足,男子剪辫;组织学生宣传队上街演讲,介绍进步青年参加中共组织,于1927年春建立起中共在陕南地区的第一个小组——中共大安小组。1927年10月中共陕南特委成立后,陈锦章于同年11月在城关金家坪建立了中共宁羌支部。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陕南特委机关经常在陈锦章家中开会和办公。党的一些秘密文件和宣传品的编印工作,也大都在这里进行。他的亲属经常给特委的同志站岗放哨、送信,先后有多人走上革命道路。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要求集中兵力向西线进攻,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为迷惑敌人,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发起陕南战役。一周时间连克宁强阳平关、勉县等陕南重镇,围攻褒城,直逼南郑城下。红军撤离宁强时,陈锦章动员全家3代11口人,放弃优越的生活,举家踏上了长征之路。

陈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谓富甲一方。陈锦章的父亲陈大训,这位年过六旬的乡绅,在儿子们的动员下甘愿放弃富贵生活,跟随当红军的儿子闹革命。大弟陈文华25岁,是陈锦章一手发展起来的党员。二弟陈文芳上中学,不到20岁。妹妹陈真仁15岁。妻子吴嘉珍带着12岁的女儿陈亚民和4岁的女儿陈汉兰,两个弟媳抱着仅几个月大的侄女陈青梅,这一家老老少少11人,在长征的队伍中显得格外抢眼。

部队行进到土门时,陈锦章12岁的女儿陈亚民,既要守护身患伤寒、生命垂危的姑姑,又要照看患有脱肛病的妹妹。为跟上队伍,万般无奈之下,这个坚强的女孩子,只好含着眼泪,趁4岁的妹妹熟睡之际,把她悄悄放到一位老婆婆门前,狠着心离开了,搀扶着姑姑继续艰难前进。当讲解员讲到此处时,一位参观故居的80余岁老奶奶用手帕轻轻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长征中,陈锦云改名陈真仁。她的大哥陈锦章、二哥陈文华、三哥陈文芳,都编入作战部队。但是,谁也说不清这三兄弟究竟战死在何时何地,或在何处安息。在行军作战中,同在红军被服厂工作的陈真仁的大嫂、二嫂都得了伤寒病,二嫂怀里还揣个吃奶的青梅,一路行军苦不堪言。这两个女战士和半岁女孩,就这样被病魔折磨得掉队了,失散了,从此渺无音讯。一天深夜,在川西江油的一次紧急突围中,陈真仁的父亲和三嫂也相继失散,不知去向。直到后来,才确知这一老一小都在战斗中牺牲了。陈真仁领着亚民、汉兰两个年幼的侄女,一路征程到达土门。在进军茂县时,由于陈真仁患病无暇照顾,她的两个侄女也相继走失。长征中这一家11口人,最后就剩下陈真仁一人,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延安。听完英雄故事的讲述后,在场的人泪水都在眼眶打转。

随后,记者来到中共大安小组遗址,拾阶而上,只见参观的人有的在党旗下拍照,有的在重温入党誓词……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