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耄耋夫妻在党69年 孕育党员之家

2021-07-03 16:07  汉中日报

耄耋夫妻杨纯心、谢秀珍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王宴 文/图

6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汉台区幺儿拐的市财政局家属院,采访“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汉中日报创始人中唯一在世的离休人员杨纯心。今年90岁的他鹤发童颜,思路清晰。正聊着,汉台区中山街道办事处干部为他的老伴谢秀珍送来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夫妻俩立即高兴地佩戴上纪念章,拍了合影,留下珍贵的纪念。

风雨岁月里的党报人故事

杨纯心1931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郧阳县,1948年完小毕业的他加入了由解放军四纵队十二旅党委在郧阳筹办的《鄂陕周报》,主要担负印刷报纸的工作。当时还不到17岁的他,个子还没有步枪高,遇到敌人骚扰,他们把设备埋在地下,拿起枪就上战场,打退敌人后,又回来办报纸。当时的报纸为四开两版,单面石印。每周出一期,每期印刷量为500至2000份。由于纸张缺乏,只好用红色标语纸或者当地的土麻纸印刷。报纸发行投递靠部队传送到连队,地方一个乡政府门口才能贴一张报纸供群众阅读。

后来,陕南区党委在湖北郧阳筹备出刊《陕南日报》,于1948年11月成立了新华社陕南分社。新华社陕南分社和陕南新闻社、陕南日报三块牌子是一套人马。杨纯心工作在其中。

1949年11月,杨纯心随着解放军从湖北西进,12月进入汉中(当时称南郑),随后进入被军管会接管的汉中日报社。汉中日报前身新华社陕南分社,经历了《陕南日报》《南郑报》《汉中报》《汉中日报》的沿革历程。1952年,杨纯心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汉中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印刷厂党支部书记、印刷厂厂长和行政科副科长等职,1989年离休。他告诉记者,1952年出《南郑报》期间,根据当时农村大多数农民不识字的情况,报社组织起读报组1000多人。通过读报组把地方的情况反映到报社来,并在读报组中培养和发展了一批骨干通讯员。年轻的杨纯心也曾是读报组成员。三夏大忙时节,他们这些年轻党员响应号召,去到农村督促农民收种,自己也下田和农民一起劳动。1959年、1960年困难时期,报社在汉江南岸开垦荒地办农场,每周由一位编委带领十多位同志去农场劳动,盖房子,经常以萝卜缨子和稀粥充饥,回到报社继续编写稿件。他去劳动的次数非常多。

革命婚礼,党员之家

1955年,杨纯心经人介绍认识现在的老伴谢秀珍。当时在南郑区梁山镇做宣传工作的谢秀珍一听对方还是和自己同年入党的共产党员,心里就有了几分好感,见面之后互相喜欢,很快就结婚了。两位年轻党员的婚礼就是在报社吃了一顿饭,开了个座谈会,报社领导送上了祝福和鼓励。他们俩一起动手把杨纯心宿舍的单人床加宽了一些,就算完成了婚事。婚后育有两子一女。谢秀珍后来工作调整到汉台区汉中路街道办事处,当过党支部书记。两人工作都很积极,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单位一人身兼数职,周日都在加班不休息。孩子经常脖子上挂个钥匙,自己照顾自己。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成长发展得都很好。

他们家一家三代6位党员,两个儿子都是党员。杨纯心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杨菁明在部队入党,入伍第一年就给家里寄来喜报,当上学雷锋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他经常告诫子女,生活要简朴,做人做事要清正廉洁。工作中的小毛病也要治,缺点和错误要及时改正,防微杜渐,以免酿成大错,不能辜负党的培养和教育。在他们夫妻以身示范和耳提面命下,子女们都很上进,陆续走上各自单位的领导岗位,现在都已经退休。孙辈中也有一对党员夫妻,成为令众人羡慕的“党员之家”。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