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修饰的外表、简朴的衣着,但他却有着坚毅的信念和富有远见的思想;他把推广农业科技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人生追求,吃苦耐劳,永不服输。他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镇坪县农科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曾广莹。
1966年,曾广莹出生在镇坪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从小在苦里锤炼、在苦里寻暖,家乡的贫苦总是印刻在他的记忆里。为此,他立志发奋读书,并选择攻读农业技术专业。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扎根故土,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农业基层科研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回报桑梓的承诺。
一双勤快的腿,奔走在试验田之间
1990年7月,曾广莹加入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党性修养,让他学会了吃苦与奉献。他常说:农村的广阔天地就是我成长的沃土。
曾广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行动的。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大雨倾盆,他随时随地到田间地头仔细观测、认真记载,多年如一日坚持在科研、生产、教育培训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
为引进一个新品种,他三天两头往试验田跑,笔记本记了厚厚一摞;为推广一个新品种,他宁可多跑几十公里路,也要找到最适宜的试验场地;为培育一个新品种,他坚持原则、以科学为标准,不惜和领导同事吹胡子瞪眼;为使有限土地产出更大效益,他不分天晴下雨到田间地头测量,不分昼夜查阅各种资料。
曾广莹一心扑在农事上,由于工作需要,他数十年如一日往返于远在海南的试验点与农科所之间,可他从来不计较、不抱怨。2016年,在申报一个科研项目关键时期,曾广莹因病刚刚做完手术,可他来不及休息,就立即投身到科研项目中。当科研项目大获成功时,他流下了泪水,这是饱经挫折又收获喜悦的泪水。
一颗火热的心,致力于农业科研发展
曾广莹是群众眼中的大专家,更像是一粒种子,播撒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农艺师,他钻研栽培技术,选育的产品获全省乃至全国大奖;当副所长,他苦心钻研,写出数篇调研报告,成为行业内的一支笔;当科研者,他勤跑田间地头,虚心学习、大胆试验,成了高山农作物科研培育的活字典。
一路走来,曾广莹始终坚持广泛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自2009年以来,他组织开展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试验62项、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示范28项,协助陕西华盛种业推广镇坪县农科所选育审定的玉米杂交种,使玉米新品种安玉10号镇玉208在湖南、湖北、四川和重庆认定推广,在陕渝川鄂湘累计推广新品种1500多万亩。同时主持建立农作物、中药材等各类试验基地6处,承担国家绿色通道(镇坪点)试验2组,主持实施陕西省西部种业联合体陕南区试等20余组试验,承担了陕西省玉米区域试验陕南生态区镇坪试验点试验4组的工作任务。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主持选育的中杆紧凑型玉米新品种镇玉208、中杆高抗半紧凑型大穗型玉米新品种镇玉213和关中夏播高密紧凑型玉米瑞玉518等玉米新品种,广泛应用于秦巴地区,带动山区人民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阳光大道上。
一片奉献的情,锲而不舍回馈桑梓
我是一名党员,在基层工作,方不负所学,发挥所长,体现人生价值,回馈家乡父老。曾广莹说,他喜欢食指和拇指捏泥土的感觉,只要手一捏,就知道土壤的属性和成分,就知道是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服务送到心坎上。这是曾广莹对家乡父老的真情回报。他长期坚持下村入户到地头,以农业科技入户等形式,累计培训各类农民22000余人次,累计赠送各类科技资料3000多份。在担任镇坪县城关镇和曙坪镇产业技术扶贫工作队长期间,召开产业技术培训会50余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
在曾广莹的家里,各种荣誉证书让人眼花缭乱。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安康市优秀农技员创新争优先进个人安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最美镇坪人、安康市优秀基层农技员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安康市先进工作者、第二批安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一路走来,他以一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赤诚情怀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将农业科技之种撒向秦巴山区的每一寸土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