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
立冬过后气温骤降,安康高山地区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11月8日,暖阳普照。在旬阳市城关镇李家台村的蔬菜基地大棚内外,管护正忙。去年2月初建成至今21个月,这里一直忙碌:2至5月份辣椒育苗,6至9月份种植瓜果,9月份后蔬菜下地,一年四季不歇棚。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告诉记者,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蔬菜大棚,有了主导产业,村集体有了收益,就能搞环境整治办公益事业了,大家都说离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近了。
李家台村离旬阳城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但像大多数贫困村一样,多年来受制于产业发展不明晰,中青年劳力外出务工,地撂荒了,人也没能留住。2017年前,该村集体无经营性资产,没有任何集体经营收入,属于典型的空壳村。精准帮扶为该村迎来发展转机。在中核集团连续两任挂职驻村第一书记的努力下,2019年初,村集体出资成立了李家台旬核乡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李家台旬核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核集团援建的李家台旬核乡振产业园于2020年2月3日建成,共有1个连体温室棚和44个标准化大棚。产业园以辣椒育苗为主营业务,同时发展瓜果蔬菜和乡村旅游业。2020年,该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达到1631万元,集体经济经营总收益134.9万元,集体成员分红总额42.68万元,户均1100元。
自三变改革以来,在全市广大农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并快速起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家台村找准主导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例证。
安康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阮家军告诉记者,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长远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市上按照三变转方向、政策激活力、服务提效能、监管促长效、三联强保障的总体思路,着力引导、培育和监管,鼓励创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深耕文章。全市178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不同路径下,呈现出多元经营、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多种发展路径拓宽集体增收渠道
与李家台村的便利条件不同,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地处秦岭腹地,交通不便,2014年村上才通水泥路。没有路,农户种植的食用菌、天麻等农产品变不来钱,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脱贫攻坚以来,海棠园村紧紧抓住中办联系帮扶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水、电、路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产权改革之后,通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和股权量化,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了抓产改+借帮扶+选主体+壮集体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使得海棠园村旧貌换新颜,昔日交通不便的高山村,如今成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生态村准五星村和人人向往的明星村。
记者了解到,农村三变改革之后,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了没有发展资金的问题。可这笔钱怎么使用?一定程度上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像海棠园村这种将村集体资金投资经营项目的属于股份合作型,也是我市目前各村集体经济组织较多采用的方式。用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华文的话说,村集体资金好比抱鸡母,不能把它杀了吃肉,而要留着生蛋。投资到有发展能力的经营主体,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村集体的本金安全,还能有收益。李华文介绍。目前海棠园村集体投资经营项目5个,涵盖养猪、生态水稻、中蜂养殖、葛根种植、劳务输出等产业方向,实现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增收、村集体受益的三方共赢。20182021年村集体累计收益99.16万元,通过召开成员会议,确定村集体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发展基金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连续三年累计分红35.4万元,户均累计1150元。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重在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出发点就是立足实际,有的突出把主导优势用好、用活、用出特色,有的围绕土地开发和人居环境做文章,有的通过参股、入股分红获利,有的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获得收益,在全市范围内成功探索出股份合作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委托经营型、异地置业型、新兴社区型等多种发展路径。如石泉县2017年11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之后,池河镇明星村、饶峰镇胜利村、后柳镇中坝村及池河镇五爱村便围绕全域旅游做文章,先后布点县域西、中、东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新兴亮点村。汉滨区355个村集体累计7亿元的扶贫资金,全部由国有控股的汉滨区扶贫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统筹经营,所有资产和收益全部归所有股东(即所有村级集体)所有。主要采取异地置业租赁收入、光伏电站经营收入、新社区工厂和农产品加工厂厂房租赁收入、债权投资五里工业集中区6%固定债权收入等实行低风险稳定经营收益。汉阴县双乳镇党委把村级党支部联合起来,实现土地流转以小拼大,初步形成500亩荷虾共养示范场。旬阳市铜钱关镇探索组建了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设辣椒烘干厂,年产量11.23万公斤,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据统计,三变改革以来,通过各方探索逐渐形成了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今年全市1782个涉改村(社区)集体有了收益,其中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涉改村(社区)740个,5至50万元的1014个,50万元以上的28个,累计分红达1.98亿元,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多个全省率先打好规范运行基础
11月2日一早,记者来到汉滨区建民办冯家坝村的忠诚现代农业园区采访。该园区整合办事处内外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资金1200余万元,分别在建民办冯家坝村、洪山镇乾隆村、县河镇财梁社区等地建设设施蔬菜1350余亩,现已成为汉滨区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个产业链共带动了682户2081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忠诚村集体经济现已累计收益296万元,率先成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先进村。
1200余万的集体资金如何规范使用?使用过程中如何监管?往大了说,是事关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往小了说,更是刘瑞红这个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园区发展带头人时刻操心的头等大事。如今,借助在全市开通运行的银农直联资金审批支付系统,资金使用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比以前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
在该园区一座专用大棚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相关设备。借用技术人员的笔记本电脑打开银农直联系统,陪同采访的汉滨区农村经营工作站站长张鹏告诉记者,通过银农直联系统可以实时实现全区联通,随时了解全区35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财务状况。还可以直观看到村集体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四档两级的操作流程。照着流程来,和移动支付一样,以后村集体资金杜绝使用现金了。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通过该系统,村集体办事流程得以优化,资金使用从村级终端发起申请到资金拨付,全程通过电子审批,村干部不再经手大额现金,所有资金支出、审批全程留痕,去向清晰可查。我们区政府现在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村集体资金体外运行,目前系统显示最近的一笔就在昨天,还有150多笔正在审批中。指着电脑上的系统界面,张鹏向记者强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出台监管办法、村财镇管和村集体组织审计全覆盖等基础上,以加强村级集体资金支出监管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探索农业+金融+科技三方赋能集体经济的新平台。目前,全市已有702个村(社区)全部纳入银农直联系统,已办理业务180多笔,涉及1077万资金获得秒批。其中汉滨区的推广力度最大,全区35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系统全部建账到2021年10月,银农直联系统已全部开通并正常运行。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按照全省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3年内完成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的目标,我市截至2021年10月底,已完成了清零任务,全市1782个涉改村(社区)实现村集体经营收益全部破零。
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登章告诉记者,空壳村清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标志,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虽然安康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整体水平不高,体量也不大,但大河有水小河流,全市所有村集体有了收益,农户才能有收益,也才能有共同富裕的基础。
多处持续用功着眼长久发展愿景
安康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彦青曾撰文指出,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农民都是参与者、享益者。要切实发挥农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主体作用,坚决避免机关热、农村冷干部干、农民看越俎代庖现象。显然,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才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键,也应是党委政府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发力方向。
对此,李家台村、海棠园村和忠诚村都作出了较为标准的回答,那就是让村民早受益、都受益,进而多收益。李家台村将受益的70%用于基础建设和分红,改善村居村貌,30%提留用于持续发展资金;海棠园村11月8日正在给村民分红,87540元的红利占了本年度村集体收益的70%,剩下的30%留作发展资金;忠诚村推动农民变股东,变合作社原流转216户农户共计1800亩土地经营权为农户股本,参股建园,参股农户亩均年获得800元保底分红收益。同时园区采取反租倒包方式,组织农民股东参与园区建设、生产和经营等,获取产业经营收入、薪金等二次收益。
此外,如何尽可能保证村集体收益,经营者的角色至为重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实体,也要按照市场规律经营才能盈利,不会也不可能是只赚不赔。陕西富硒堂数字经济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秀梅认为,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人才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产业发展。需要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促进产业增收,进而能够驱动城乡在市场、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密切互动,深度融合各方力量,使得乡村发展有持续动力。
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了解到,我市明确要求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全面推行一人一档管理,1673名村党组织书记逐人建起个人档案,大力培育后备力量。创新乡土人才振兴四万工程,确定3182人作为村两委换届一肩挑拟用人选,以村级带头人选拔、培养、教育、管理、考核全链条机制,为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人才储备库。另外,全市已认定职业农民12491人。
负责全市农业科技培训、职业农民培育的安康市农业科技信息宣传中心主任李自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市上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尤其对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等能力的培训力度很大,农业政策、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电商直播、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是每一期培训的重点内容,把他们提升好,才能带动好,让产业发展好。
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从依赖财政资金向自主发展积累,我市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已得到根本改观,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安康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今年9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安康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从提高农村集体自我发展与保障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高度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和五年行动规划。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计划和农综科科长李强斌进一步向记者介绍,村集体经济目前还有很多需要破解的问题,各村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用一个模式做,其发展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大课题。《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从市级层面突出了导向标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关键的政策支持上,要求各县每年要拿出500万到1000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再就是财税支撑、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其他各项配套政策,特别是在政策激励上,要求各县积极探索有效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