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扭转困难局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回顾上世纪60年代宝鸡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的历史

2021-12-07 14:32  宝鸡日报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宝鸡和全国一样,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

在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中共宝鸡地委、专署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带领全市人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开始转入新轨道。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恢复农业生产

当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宝鸡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资料显示,1960年宝鸡地区粮食总产不到50万吨,城乡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农民元气大伤。

为改变农业的困境,宝鸡地委决定从开展纠正“五风”和生产救灾运动开始对农业进行调整。1960年11月,党中央发出“农业十二条”,宝鸡地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迅速部署了农业方面的调整。

▲上世纪60年代宝鸡石油钢管厂的生产场景(资料图)

首先,宝鸡地委开展整社运动,按照“利于生产,利于经营管理,利于组织生活,利于团结”的原则,把全地区原4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80余个,在生产和分配上坚持“下放基本核算单位;粮食及农副产品征购实行包干制;口粮按劳分配加奖励和以人定量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办法,把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克服了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到1965年,全地区已普遍推行了“基本口粮和按劳动工分分配相结合”的办法,既保证军烈属、五保户和缺劳户生活,又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在此期间,宝鸡地委、专署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制定出发展宝鸡地区农业生产的“四大战略措施”,即建立繁育示范推广三道防线的良种体系建设;以发展养猪积肥种植绿肥为主的肥料基本建设;以水利水保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为主的多种经营。据统计,到1965年,宝鸡粮食总产已增加到81.5万吨,比1962年增长51.4%。

多种经营也发展了起来。根据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宝鸡地委大力贯彻“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以副养农”的方针,成立了多种经营领导小组,大力发展小茴香、黄花等当年能收益的短期产业,花椒、木耳、部分中药材等中期收益产业,核桃、柿子等长期收益产业。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扩大了公共积累,增加了农业投资,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增加了社员收入,改善了社员生活,增加了生产生活资料,活跃了城乡经济。

调整工业布局

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现如今,石油钢管、航天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宝鸡造”已是国内国际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牌。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宝鸡的工业实力便已初露峥嵘,出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大跃进”“一大二公”及“全民办企业、各级办企业”思想的影响,宝鸡地区工业发展出现了贪大求多、忽视产品质量、未合理配置产品种类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的宝鸡石油机械厂(资料图)

针对这些问题,宝鸡地委积极实施了控制重工业、加强和充实轻工业的战略思想的调整,在生产上开始了从注重速度和数量向注重质量、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方面的转变。一方面积极裁并企业,压缩项目,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宝鸡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抓紧开展小商品生产。不仅调整了企业规模和种类,还恢复小农具、日用家具、炊事用具、竹柳编织等手工业产品200多种,发展了小百货、小五金、塑料制品等主要产品的生产,“双羊”菜刀、于合福的木盆、张明义的风箱、程海明的马掌、张书器的锄、齐存瑞的镰、王发的锨等15种传统名牌产品也在此次调整中恢复生产。

到1964年,宝鸡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256万元,比上年增长37.1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8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灭火机、宝成牌卷烟、童鞋等产品质量已赶上国内先进水平;换热器、丝扣规、钢管焊剂等产品质量已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宝鸡卷烟厂出产的“宝成”牌香烟在全国烟草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同级产品第一名。

在调整中,宝鸡各企业也逐渐建立健全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规章制度,并对正确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形成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有了明确的认识。比如新秦纺织厂车间党支部,在放弃对生产行政工作“一杆子”领导后,摆脱了以往包揽行政事务过多的现象,能够集中力量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企业规章制度后,该厂生产秩序逐步好转,干部作风有了显著转变,职工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随着三线建设启动,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宝鸡地方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川机床厂、宝鸡桥梁厂、红旗化工厂、宝鸡氮肥厂等企业都是在当时建立或迁建。同时,宝鸡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发展街道工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放集贸市场

延伸服务网点

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做到计划、有序、逐步开放”的要求,宝鸡市从1960年11月到1962年12月,先后开放了市区内三马路,市郊接壤区的渭河桥头、陈仓,郊区马营等共92个集市贸易市场。同时采取灵活措施,把部分合作商店转为市供销社贸易货栈经销点;把持有商业经营证的小商贩编成合作组,作为供销社贸易货栈代销点;准许社员和生产队将完成计划后的零星蔬菜、瓜果和柴炭运至市区交易,也可以串街游巷叫卖。在这些措施下,宝鸡商业市场开始活跃,商品品种有所增加。

同时,宝鸡地委、专署还加强物价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平抑物价、恢复核算制度、充实商业人员,使商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上世纪60年代,宝鸡石油钢管厂的工人生产作业场景。(资料图)

1965年,为了更好地做好商业供应和城市的服务工作,搞好群众生活,宝鸡地委召开专门会议,要求紧缺商品分配时适当照顾工矿企业;粮油供应以方便群众为前提,尽可能多地设点供应;蔬菜供应要积极组织细菜、鲜菜,有计划地进行品种调剂;工矿企业集中驻地附近生产队,多种植蔬菜,对于所负担的公购粮任务,在全县范围内调剂解决;增设商业网点,组织流动供应小组送货上门,便于群众购买。各企业还积极组织职工家属成立缝纫、理发、绱鞋等服务性生产小组和各种代销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宝鸡地区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局面,经济走出困境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今天的宝鸡,农业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大步伐,工业发展更是形势喜人,一个个“宝鸡造”产品蜚声国内外,成为质量的保证。集贸市场、购物中心和开在街头巷尾的便利店,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如今很少有人能记起国民经济大调整那个年代的事情,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可以深刻感受到国家走到今天是多么的不易。虽然经历了曲折、遇到了困难,但是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在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宝鸡日报记者张家旗)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