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赵铱民:从汉中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12-10 14:07  汉中日报

本报记者 李佩蓉

11月18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作为我国学术界最高荣誉性称号,揭晓的院士榜单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其中,生于汉中长于汉中的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铱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院士。他从汉中出发,一直走到了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的最高学术舞台中央,这一切是如何“炼”成的?在汉中生活成长的经历对他有着怎样的影响?多年来他对家乡发展作了哪些贡献?12月5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赵铱民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 受访者供图

精彩跨越 从汉水之滨到军事院校

赵铱民1956年出生在汉中的一个教师家庭,良好的家风家教让他养成了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习惯。“咱们汉中这个城市虽然小,但却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我小学在汉师附小读书,中学在汉中三中读书,遇到的老师都非常敬业,传授给我知识的同时,也让我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汉中生活的童年是非常愉悦的,最难忘记的是秋天汉江边一望无垠的芦苇荡。课余时间,我常常绘画、制作雕塑,培养了很多兴趣爱好,这些在当时看来用处不大的爱好,在我后来当医生的过程中竟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后来研究的颌面修复这个领域,绘画、雕塑的经历让我的手非常灵巧,并且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赵铱民告诉记者。

1974年,他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到汉中武乡镇王岭村插队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并没有使他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常常是晚上抱起书,不知不觉地就坐到天亮……在下乡两年的光阴里,他阅读了近两百本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当时最爱读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励着我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磨难。”知识的包裹与浸润,使他人生境界有了更高的升华。

1976年底,由于文学和绘画天赋,他被乌鲁木齐军区特招入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冰封的求学梦在赵铱民内心活跃了起来,他开始积极备考。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地来到部队储存蔬菜的地窖里秉烛夜读,每天坚持学习四至五小时。1978年,他以乌鲁木齐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开启了让其毕生奋斗的医学事业。

学以致用 投身颌面修复研究

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赵铱民此时更加懂得时间的宝贵,持之以恒地钻研着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新疆军区的一所小型医院,在那里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建起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口腔科,同时一刻也没放松学习。3年后,他如愿返回母校,成为口腔修复学的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专业选择。一位女大学生,本是青春靓丽年华,却因不能忍受自己上颌窦肿瘤手术带来的面部畸形与生理功能障碍,竟6次轻生。她的人生遭遇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刺痛了赵铱民的心。从那时起,他就把目光瞄准了这个“修复病人心灵”的领域——颌面修复。“需要做颌面修复的病人是社会上最弱势的一类人,他们无法咀嚼,面容畸形,基本的生活无法保证,生命受到威胁,作为一名口腔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为这类患者提供帮助。”赵铱民说。

颌面修复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利用人工材料制作颌骨、眼眶、鼻子、耳朵等去修复患者颌面部的缺损,不仅能恢复患者的咀嚼、语言、吞咽等功能,而且能以假代真、以假仿真、以假乱真,使患者恢复正常容貌。当时,颌面修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一无材料、二无技术,许多专家都对之望而生畏。赵铱民却坚定地选择了这个病人最需要的“冷门”专业,开始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追逐梦想,执着攀登。

过去的近40年中,赵铱民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颌面修复的一系列难题。首先是容貌仿真。他提出极板式闭路磁性附着体设计,研制出系列种植磁附着体,创新性地解决了颌面修复体的固位问题;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仿真赝复材料,从外观、颜色、质感上完全做到了以假乱真,填补了我国颌面赝复材料的空白;将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引入颌面修复,首创了颌面赝复智能化仿真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可在短时间内逼真地恢复患者容貌,根本解决了传统技术仿真度差、工艺复杂、过程繁多、技术学习困难等问题,根本改变了颌面修复的传统工作模式,给该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项技术现已在国际上普及应用,并被编入美国大学的教科书。

如何恢复颌骨缺损患者的咀嚼功能?赵铱民又向颌骨缺损后的功能重建发起了新的冲击。他建立了首个中国人颅颌骨种植数据库及种植体定位图谱,经过大量的生物力学研究,解决余留颌骨与修复体间生物力学匹配的科学问题,创造了7种颌骨缺损修复的新技术,使颌骨缺损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复到正常人的80%,达到同期国际最好水平。

多年的艰辛探索,让赵铱民成为了国际颌面赝复领域的领跑者,也让中国的颌面赝复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2009年,他以全票当选为世界军事齿科学会暨世界国防力量齿科勤务分会主席,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2011年,他摘得目前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科学桂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他光荣当选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

妙手仁心 以人民健康为己任

紧盯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赵铱民以敏锐的洞察力将数字化智能技术引入口腔领域,一场新的革命在中国口腔医学界悄然兴起……

上世纪80年代末,种植牙引入中国,这种被誉为“人类第三副牙齿”的缺牙修复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而口腔种植专业医生短缺,水平良莠不齐,整体种植修复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医生培养又需要很长的周期。能不能通过先进的设备来降低技术门槛,整体提高种植水平?赵铱民为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2013年开始,他提出了全新的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设计构想,依托团队的数字化研究基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启了种植牙机器人的研发之路。作为主创者和设计者,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思路和设计;作为研究者,他参加从构型验证,到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的全过程;有时他还作为受试者,亲身感受实验效果,破解了“临床随动”、“医生手感”、精度定位、动态导航等多个难题。经过4年努力,世界首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终于问世了,集眼、手、脑功能“三位一体”,其工作臂可按照预定指令自动进入患者口腔,精确定位,自主实施手术并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即时戴入义齿。手术精度偏差为0.3mm,是手工植入的六分之一,具有“精准、微创、安全”的优点。2017年,完成了世界首例自主式种植牙植入和缺失牙的即刻修复病例,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了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等知名媒体的专题报道。前不久,又完成了世界首例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无牙颌种植并全口义齿即时修复病例,取得机器人种牙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种植牙机器人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完成了成果转化。

针对我军战伤救治仿真训练器材空白这一重大问题,赵铱民和他的团队利用其机器人研制的基础优势,研制出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满足战场实战训练要求的“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它不仅外形酷似真人,而且拥有与真人相同的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等各种生理体征,可以模拟40种战伤伤情,能对救治方法和药物进行应答反应,基本覆盖了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各种伤情。“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军战伤救治训练的传统模式,解决了战伤救治的重大急需,为我军提升战场救治水平、减少伤员的战场死亡率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我军军事卫勤研究的重大成果。

多年如一的不懈探索和积累,成果和荣誉也纷至沓来。赵铱民先后承担国家、军队重点重大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280余篇,著有《颌面赝复学》等专著3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奖、全军“十五”重大科技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金奖,荣立一等功1次。

反哺家乡 为汉中培养百位口腔科医生

无论取得多少荣誉,家乡、家乡人仍然是他深深地牵挂。“在王岭村的两年时间,乡亲们对我都非常照顾,多年来,我一直心存感恩。武乡这个地方‘天晴路如刀,下雨路如胶’交通非常不便,我下乡时就曾目睹由于雨天道路难行,村民难以出村就医耽误病情的事,为乡亲们修一条通村道路是我一直的心愿。”1996年,他参加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便筹措资金为自己当年下乡的武乡镇王岭村修建了一条水泥道路,这是该村第一条水泥路。2007年,第四军医大的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他又将一批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捐赠给了该镇的卫生院,盼望着乡亲们能有更好的就医条件。

同时,他积极为汉中医学界培养人才,在他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校长期间,帮助了汉中数以百计的临床医生、口腔医生来到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临床经验。“只要是汉中来我们大学学习的医生,我都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让他们进入核心岗位锻炼,希望他们学成之后能够反哺家乡,提高家乡人民的就医条件和健康水平。”

站在中华口腔医学顶峰的赵铱民从来没有忘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他连续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医学教育的提案,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献策加力。治病疗伤、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撰书立著……带着对生命的由衷敬重,步履匆匆的赵铱民以一颗坚守的心、一份灵魂深处的激情、一位科学家的站姿,见证并演绎出了中华口腔医学发展的奋进之歌。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