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过去了,小草偷偷钻出土地,细长的柳条舞动着身姿,嫩绿的麦苗挺直了腰杆……和煦的春风唤醒了万物,无穷希望在大地生长。春分过,农事兴。春分过后,陕西省春管、春耕、春种正是最忙的时候。
3月22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陕发〔2022〕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陕西经过持续抓,已经见到了成效,但在全国排名仍然靠后。针对这一短板,《实施意见》专门安排部署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动员全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稳定提升经营性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优质优价。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更多新型业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加强产业项目县域布局,引进培育一批就业容量大、上岗门槛相对较低的企业,切实把就业机会更多留在当地、留给农民。
积极拓宽财产性收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零消薄”行动,提升集体经济整体实力。稳慎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盘活资源资产,进一步赋权活权、释放红利。
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加大粮食生产重点环节所需农机装备和智能农机补贴力度,探索将更多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畴。
此外,通过推进特色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另外,通过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作用,推动陕西农业“走出去”。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通过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开新局:如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底线任务,必须持续响鼓重锤地抓紧抓好,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实施意见》着重强调要抓牢“两个环节”。即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在监测方面,实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坚持全程监管、清单交办、精准帮扶、定期通报、绩效考核,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帮扶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
抓细“两个重点”。即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中之坚,《实施意见》提出要组织编制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统筹整合资源,强化投入保障,集中力量支持,尽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
抓好“两个关键”。即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要着力提高脱贫人口增收能力。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帮扶车间吸纳能力、优化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耕地如何做好保护?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怎样抓紧抓好?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底线任务。《实施意见》在第一部分作出部署,就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高要求保障粮食、油料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在稳粮上着重强调,党政同责抓落实。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任务逐级分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播种面积、产量稳定。政策扶持稳面积。实施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实现节本提质增效。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定增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在保供上加大力度,一方面,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聚焦“畜牧优结构、果业提质效、蔬菜增产能”,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另一方面,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发展、预警监测、收储调控、产销衔接、流通运输、节粮减损等各项工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实施意见》将耕地保护建设单列一部分作出安排,就是要持续传导压力,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来抓。主要聚焦三个关键词:保护、管控、建设。
保护就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签订“军令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严守耕地红线。
管控就是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搞非农建设等行为,有计划地推进“非粮化”耕地退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建设就是下功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西北信息报记者周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