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未来5年西安文博事业怎么发展?

2022-03-25 04:07  西北信息报

日前,在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通过党代会报告,明确了未来5年西安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对文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有人常说:“伸手一摸,汉唐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这是古都西安的生动写照。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报告指出,要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更好传承延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

让革命文物释放新动能

文明的高度就是城市的高度。在成长道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不可忽视。文化的血脉赓续、精神的弘扬传承,代代永续,绵延不绝。报告指出,要传承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红色基因,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日前公布的《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示范工程引领新风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典范特色鲜明,“西迁精神”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展示城市改革创新成果、树立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全面凸显。

要让革命文化标识工程释放新动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显著改善,革命文物展示水平不断提高,革命文化传播方式深度拓展,革命文物资源在服务大局、资政育人、推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展现。

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春意盎然,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去秦始皇陵、大明宫等大遗址踏青休闲,陕西的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报告指出,要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展示,加快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博物馆之城”。

关于建设“博物馆之城”,《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指出,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深挖周、秦、汉、唐文化内涵,推进建设标志西安文明形象的周秦汉唐主题博物馆群。推进建设自然类、科技类、考古遗址类、工业遗产类、生态类、社区类等专题博物馆,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民俗、非遗类专题博物馆,重视利用民间收藏建立体现区域特色的主题博物馆。规范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落实支持政策,依法依规推进非国有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确权。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

此外,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健全博物馆藏品管理和陈列展览备案制度,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标准综合评价体系,整体提升博物馆陈列展示水平。

让“老”文物焕发新风采

春节假日,人们走进博物馆、遗址参观展览、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报告强调,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安云”、“长安乐”、“长安书院”、西安大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做大做强秦腔、西安影视、西安演艺、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

为了多方面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西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博物馆夜游直播、“云游”博物馆系列活动蔚然成势。“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博物馆“五进”活动以及“史前工场”“我是小八路”等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不断凸显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云上国宝音乐会”开启博物馆旅游新潮流,“大明宫书院考古研学活动”、“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未央宫遗址公园、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易俗文化旅游片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使得“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西安历史资源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全力抓历史文脉守护和中华文明传承是西安的城市担当。未来5年西安市将策划承办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会展、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西安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化的窗口。西北信息报记者魏建军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