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石泉发现4.29千克野生桑黄

2022-06-15 09:11  安康日报

(记者 刘锐萍 杨迁伟)6月10日,记者在石泉县采访时得知,池河镇一村民务农时,在老桑树上发现了一株长55厘米、宽45厘米的野生菌,其表面呈黄色,形似灵芝,重量达4.29千克,经专家鉴定为巨型野生桑黄。

桑黄属多年生真菌类物质,常寄生于桑、杨、柳、桦、栎等阔叶树干上,古人称其树舌,因周身呈黄色而得名,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其中寄生于桑树上的桑黄最珍贵。野生桑黄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大都长在海拔高且冷热交替的环境中,尤其喜欢长在陡坡悬崖边的野生桑树上,且生长周期较长,在我国分布极其稀少。

据我了解,桑黄很难长这么大。

说明咱们这儿的气候环境适合桑黄生长,这块桑黄被发现的时候是被树叶覆盖着的,上面还有很多草根。如果没有树叶覆盖的话,估计早都被人搬走了。从年轮判断,这块桑黄至少应该在百年以上。

安康市蚕桑研究所所长、安康市蚕桑专家工作站站长陈正余在仔细研究后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野生桑黄最多重约两三百克,这么大的桑黄确实罕见。另外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判断,这是非常珍稀的野生桑黄。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石泉就是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区和丝绸外贸商品出口基地,已成为闻名天下的蚕桑之乡。历史上,石泉县境内的子午古道和西域丝绸之路相通相连,经由这条秦岭南北相通的古道,将石泉及汉江流域的蚕丝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再从长安经丝绸之路,直达西欧等国家。1984年,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农民谭福全在池河水中淘金时,发现一条金光灿灿的金蚕,周围还伴有若干五铢钱。后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非常珍贵。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安康石泉县池河流域的汉代鎏金铜蚕作为见证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文物被大会提及,引起世人关注。而这块桑黄再次印证了石泉县兴桑养蚕的悠久历史。

能在池河镇发现罕见的桑黄,说明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目前,我们正在推进桑黄的人工培植,将来开发出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全镇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池河镇镇长段昌明说。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