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大河镇围绕高质量建成北部山区中心城镇的发展目标,紧扣产业富镇、商贸活镇、生态立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区位优势,整合特色资源,加强区域协作,统筹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心镇建设有基础
大河镇建镇于明朝中期,史称小河口,因恒河、流芳河交汇于此,天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隶书人字而得名。
作为传统古镇,大河自古既是汉滨北部山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农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凝聚了大量人气和商机,加之与北山其他4镇的地缘邻近关系和频繁的民间交往,早已突破乡镇界限的限制,具备成熟的群众基础。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建成北部山区中心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大河镇地处汉滨区西北部,位于北部山区中心,距安康城区69公里,毗邻5镇1区,东邻谭坝镇,西接沈坝镇,南靠恒口示范区,北通紫荆、中原、叶坪三镇,恒叶路、北环路、双沈路穿镇而过,地缘位置独特,交通发达便利。全镇辖14个村5个社区,人口3.2万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镇域面积辽阔,人口密度集中,交通、水利、电力、教育、住房等基础设施一应齐全,医教文体、搬迁安置、商贸休闲、就业创业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效应日趋显现,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凝聚商机、凝聚人气,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二是发展机遇难得。汉滨区第十六次党代会将大河镇建成北部山区中心镇列入未来五年工作规划,城镇化是汉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心镇则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这一科学精准定位为大河镇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扶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加之十三五期间,大河镇抢抓脱贫攻坚重大机遇,紧扣建成北部山区中心城镇的发展目标,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显特色产业、坚持项目带动、统筹城乡发展,集镇扩容提质大步前行、镇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比较优势日益凸显,中心城镇已见雏形。
主要做法及成效
大河镇强化规划引领,提升集镇建设水平。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心镇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产业兴旺、特色鲜明、环境宜居、平安稳定的中心镇。
(一)三业并举聚合力
一是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在全镇打造两片三区多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形成高山牛羊牧业、浅丘菌芋桑果、河滩粮油蔬菜、集镇商贸工厂的产业新业态。立足北山粮仓土地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不断稳产扩产、提高质量,确保菜篮子稳定供应;打造了两个万亩园区即万亩核桃示范园、万亩蚕桑示范园,四个千亩基地即千亩林下天麻种植基地、千亩生态稻田养鱼基地、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千亩花椒种植基地。形成了蚕桑、核桃、畜牧、天麻四大主导产业,金银花、食用菌、稻鱼、烤烟四大特色产业;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培育园区企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60余家,市级园区3个、区级园区6个,通过示范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念好就业创业稳字决。依托中心安置社区丰富劳动力资源,成功培育大河镇美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小河口生态种养殖合作社2个,建成大河跑山黑猪、金银花市级农业园区2个,带动180余名搬迁群众到园区务工,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通过外引内联,引进毛绒玩具厂、制鞋厂、电子厂等8个现代化工厂进驻大河集镇,为社区搬迁群众就近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增收,形成了中心社区两园八厂的产城发展格局。
三是激发民生服务业新活力。不断推进集镇规模扩展和功能完善,充分发挥对北山其余四镇的集聚辐射作用。集镇面积由过去的0.8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集镇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恒叶路、集镇中心安置区内大型商超、便民平价超市、农贸市场、文化活动广场、卫生院、学校、物流中心等一应俱全。近5年来,集镇人口从8000人增长至1.2万人,周边乡镇搬迁至大河居住、经商的人群日益增加,中心城镇的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移动、电信、联通以及大河派出所、交警队、法庭等单位均以大河为驻地,婚姻登记、小额保险、人寿保险等业务均在大河设置服务站点或服务窗口,为周边乡镇群众提供相应服务,辐射服务周边各镇近8万人。有北山片区唯一一所区属完全中学(大河中学)和北山唯一一所一级甲等医院,教育资源丰富。建有北山片区规模最大的两所敬老院,吸纳了北山大部分农村五保人员,养老保障到位。
(二)四化同步增动力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立足长远、整体谋划,突出中心城镇地位,科学编制城镇规划。科学定位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恒叶路改线绕行、大河小学二期、农贸市场、集镇公厕、河堤等一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集镇功能与品质。
二是打造产业规模化。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持续扩面增量,加快发展高效集约现代化农业。积极探索林下套种、林间养殖、稻渔共生、农光互补的立体化发展路径,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形成一村一品、点面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大科技投入,持续下延产业链条,建成农产品加工厂1处,推动农副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是推进治理生态化。注重绿色、低碳、生态发展,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累计完成绿化造林2万余亩,持续开展大棚房整治、秦岭生态保护、乱占耕地建房等工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行为,有效改善和保护了大河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镇域内集镇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私搭私建、餐饮垃圾等脏乱差行为,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2018年,大河镇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镇,集镇形象和品位大大提升。
四是打造人文特色化。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城镇建设发展中,把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作为重要任务。把老旧村庄提升改造与特色村庄建设结合起来,保护好原有田园风光,综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集中连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山水林园与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特色小镇。依托北山丰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打造集红色革命文化、传统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狮子头革命文化广场,管理维护好双溪兴隆寺、子午栈道遗迹等历史古迹。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主流价值观,打造康氏祠堂,作为干部廉政教育基地。
(三)五治联动激活力
一是政治引领,下好一盘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利用周一例会制、大河夜校、干部讲堂、院落会等形式重点开展以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主流价值、培育文明习惯、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干部群众思想共识。二是法治保障,畅通诉求渠。创新推出组织、制度、责任、落实、督查五大保障机制,综治队伍、群防体系、调处机制三大建设和信访四个一工作法,深入开展社会治理大家谈、警情舆情分级处理和人大代表接访活动,有效畅通村民诉求渠道,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自治为基,共商发展计。持续强化镇村两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充分发挥镇村干部、志愿者、五老人员作用,搭建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模式,工作做到五入户,即政策宣传入户、服务群众入户、矛盾化解入户、信息采集入户、治安防范入户。全力构建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的治理格局,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四是德治教化,倡导新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高标准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条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推进书香机关、阅读吧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实践+主题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融入乡愁记忆、村规民约等元素,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五是智治支撑,创新提效能。提高集镇智慧化水平,推行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村镇运行一网统管。发挥大数据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作用,推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服务社会治理各方面,不断完善硬件基础条件,先后投资90余万元完成了镇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了一心十九点的网络视频监控服务体系,雪亮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未来发展的思考
下一步,汉滨区大河镇将坚持发展引领、辐射带动、协同推进思路,构建北部山区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对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联动发展格局,努力建成北部山区中心镇,打造区域乡村振兴新样本。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提升集镇建设水平。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功能,提升大河新形象;以项目为牵引促进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恒叶公路改线绕行、学府大道、大河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河堤道路等项目建设,启动大河派出所迁建、大河小学迁建二期、红色革命文化公园、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等项目,积极完善搬迁后扶污水处理、红白理事馆、物业服务中心等项目配套建设;推进恒河沿线综合治理。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以恒河流域为骨架,联合设立恒河流域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统筹负责恒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打造叶坪、中原、紫荆、大河流域生态景观带,提升区域综合形象。
二是强化区域合作,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以大河为中心辐射周边连片发展的产业布局。发扬北山土地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统,扛起北山粮仓稳粮保供重任,实现北山五镇粮油生产扩容提质。依托大河镇蚕桑大镇的基础和北山自古以来兴蚕重蚕的优势,继续做强做大蚕桑产业,以大河为中心建立蚕桑加工厂,实现北山片区蚕桑购销、蚕桑制品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抢抓烤烟北移机遇,同时充分发挥烟草公司汉滨分公司大河收购站的优势,为临镇烟叶收购提供便利。以叶坪原生态米核桃和大河万亩核桃园为支撑,打造北山十里核桃长廊。以大河镇林下天麻育种基地和菌种厂为支撑,为周边乡镇提供天麻种、菌种以及相应的技术指导,实现林下经济区域化发展。
三是厚植优势资源,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整合北山片区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色地标旅游品牌的宣传造势。每个镇打造一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发掘各镇风味美食、传统工艺、农耕器具等资源,开发农家宴、乡土菜,发展红色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项目,共同构建红色旅游圈,打造北部山区红色文化长廊。以大河镇双溪片区为主线延伸至沈坝、汉阴,打造一条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以双沈乡村休闲游为主题,将先锋稻鱼种养基地打造成一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先锋社区延伸至沈坝,将途经的大坪食用菌基地、林下经济示范园、兴红康氏家风家训基地、同心农光互补产业园区等点进行一体化打造,融入本土文化和趣味观光元素,将本地特色盐挂面、腊肉、黑猪肉、大河土鸡、稻花鱼与沈坝木耳、豆腐干、红薯粉条等特色美食产品进行系列化包装,与各参观点形成呼应,使游客在参观基地的同时,对该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产生购买欲,从而达到以体验和观光促进消费的目的。
(中共大河镇党委大河镇人民政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