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讲好新时代的延安故事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团来延采访调研侧记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即将在西安举行的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受到中外媒体的期待。
8月3日至4日,来自中省主流媒体的记者来延开展采访调研活动,感受革命圣地延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着重展示延安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非遗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全方位宣介延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大成就。
采访团首先来到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和退耕还林展览馆。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实现了历史性战略转移。吴起,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始点。
1997年,吴起县积极响应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率先在全国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截至目前,吴起县共完成国家上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85.37万亩,完成市级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21.3万亩。
环球时报记者张晗从榆林到延安一路走来倍感新奇与振奋。满眼的绿色、浓郁的地域文化让人应接不暇。陕北劳动人民的智慧让人赞叹,付出的艰辛让人钦佩。她说。
在安塞文化艺术馆,采访团了解了安塞的深厚历史底蕴。安塞地处延安之北,是我国古代的军事要冲,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取意安定边塞而名。安塞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典型,是保留和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当听到讲解员介绍安塞区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腰鼓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也是陕西省的民歌之乡时,记者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文化艺术馆里,记者们看到安塞非遗传承人正在创作,纷纷围拢了过去,只见安塞剪纸非遗传承人余泽玲巧手翻飞,一只惟妙惟肖的镇宅狮子展现在大家眼前。56岁的余泽玲剪纸40多年,近年来致力于创新内容,从陕北民俗风情到民间神话故事,在她手中都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如今,余泽玲带了几十名徒弟,并将手艺传了下去。
安塞是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腰鼓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每年定期办班,同时走进中小学、社区和乡镇,免费提供剪纸、腰鼓等培训服务。安塞区文化文物馆馆长殷宇鹏说,这些年,来研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8月4日,采访团走进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南部因洛河穿境而得名的洛川县。
洛川县因洛川会议而闻名,因洛川苹果而驰名。
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在纷飞的战火中,用毛驴将200棵果树苗驮回洛川,栽种在自己的6.7亩地里。也就是从这第一批苹果苗开始,苹果就和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洛川县64万亩的耕地中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3万亩,人均3.3亩,位居全国之首。
74载栉风沐雨,深耕细作,在广袤的洛川塬上,苹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遍及丰厚的土地。从200多株的苹果苗到现在的53万亩果园,从种好、管好,再到现在的卖好,洛川苹果在分级销售、冷藏冷运、品牌营销、产品深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在提质的前提下增效,全面提升苹果的核心竞争力,让每颗苹果都更有价值。
在李新安起始园里,记者们看到,当年李新安在阿寺村种植的第一棵苹果树依然生机勃勃,先进的嫁接技术让第一棵树的生命不断延续着,如今依旧硕果累累。
人民日报地方部记者叶琦说:此次北线行程中,榆林的治沙造林、延安的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等采访主题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陕西加速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脚步。
在延期间,记者们还参观了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寻访了延安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桥儿沟鲁艺旧址等,观看了大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和大型红色沉浸式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对延安的红色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民日报社记者管璇悦说:我是第一次来革命圣地延安。之前对延安的了解更多是纸面上、故事里的,这次参观革命遗址,观看红色演出,聆听英雄故事,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无以复加。我要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践行四力,传承延安精神,讲好新时代的延安故事。(记者 乔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