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思睿 文/图
董海程正在为市民磨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磨刀匠”这一传统职业也逐渐消逝。在我市走街串巷练摊的磨刀匠人董海程,是为数不多仍然从事这项工作的手工匠人。
近日,记者在汉台区风景路检察巷董海程的摊位前见到他正在磨刀。他用于磨刀的工具不同于传统磨刀匠的木质板凳,是一条特制的长铁凳。凳子的一头连接在自己的电动车上,除了传统磨刀石以外还有个电动磨刀小装置在交替使用。小电动的遮阳棚上面用水彩笔写着自己的手机号码,秒变拉生意的广告位。
董海程讲,他今年68岁,从十六七岁就跟随河南“磨刀村”的师傅学习磨剪子戗菜刀技艺,如今从事这项手艺活儿已有40多年,从扛着板凳到骑着自行车再到脚踏三轮车,再到经过改装的电动车加磨刀设备,也见证了这项手艺由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磨刀业的鼎盛时期,生意源源不断。那时的他经常走街串巷吆喝,曾经一天磨过200到300把剪刀。那时候30来岁的他,年轻力壮,清晨扛着磨刀板凳从南郑区大河坎步行到周家坪,再到汉台区天也就黑了,脚上的茧子磨得老厚。现在换成了电动车,启动按钮十几分钟就来到汉台区了。
随着行业的没落,为了维持生计,他也转换部分经营思路。“现在的人找我磨刀,都是用微信支付。”董师傅一脸自豪地跟记者说,别看他快70岁了,手机微信都是自己研究操作,钱都收在手机里,不怕收到假币也不担心被贼偷,省事省心。因能吃苦,收费合理,汉中很多小区的物业都保存有他的手机号码。偶尔小区开展惠民活动,他会被邀请去为业主们开设的“磨刀专场”,一场下来虽然只挣个100多块钱,但他依然觉得颇有成就感。他说,近十年汉中变化真大,高楼多了,街道宽了,绿化多了,公园多了,美了,亮了,走在夜晚的汉中,也像白天一样亮堂安全。最重要的是拿来磨的刀,好多都是成套成套的,有切菜的、剔骨头的、削水果的,外国进口的精美成套刀具也不罕见,老百姓的日子真的过好啦,他看着也很开心。不过,来磨刀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他也准备收拾家伙什“退休”不干了,回家养老。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和老一辈“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再三年”的节俭相比,现代人观念有了极大转变,用久的菜刀剪刀会直接丢弃,简单的修理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少见,以至于使属于修理行业的磨刀业日渐式微,这些曾经伴随时代发展的传统技艺也将成为人们心中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