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座棚子真是太好了,学了门技术,还能有份收入,我别提多高兴了。”8月11日,山阳县十里铺街道王庄村村民王耀新一边在自家院子的棚里查看香菇长势,一边乐呵呵地说。
当地群众只需出1元,就可以得到1座10多平方米的香菇棚,村上负责技术培训,合作社负责以市场价上门收购香菇。
为了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王庄村以“庭院经济”为载体,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建设香菇小棚,目前175个食用菌大棚已发展到户,户均种植香菇300袋、年均可增收3000多元。
为了破解脱贫后“产业帮扶力度弱化、联农带农机制不完善”难题,山阳县立足县情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要求,动员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庭院地和移民小区空闲地,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商贸、小田园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五小经济”项目,实现了“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特色种养兴乡村
初秋时节,山阳县高坝店镇双寨村,大山青翠,鸟鸣幽谷,花木弄影。村民房前屋后整齐有序地摆放着蜂箱,漫天飞舞的蜜蜂在这里采花酿蜜。
“我是从2016年开始养蜂的,去年养了50箱,今年又增加了30箱,今年到目前已经挣了2万多元。”62岁的村民李群英高兴地说,不仅自家挣了钱,她还给村里2户五保户、1户脱贫户代养蜜蜂,使他们增收不少。
双寨村养蜂历史悠久,是商洛市养蜂明星村,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模式,村子新发展中华蜂1500箱,带动186户群众参与养殖产业,确保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益。养蜂既不耽误村民干农活、打零工,又能“甜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以来,山阳县充分发挥生态规模效益和资源富集优势,鼓励群众利用空闲场地、庭院和棚舍等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把“砂石堆、柴草堆、杂物堆”变成“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农场、小牧场”,拓宽群众经营性收入渠道,通过先行试点和示范引导,新发展茶叶育苗、瓜果蔬菜、牛羊猪鸡和中华蜂、中药材等小种植、小养殖3500户,实现了生态美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现在不出远门一年就能挣近4万元,这日子越过越滋润了。”38岁的银花镇银花社区群众周花瑞对社区工厂赞不绝口,她家就住在工厂对面的楼里,趴在窗子上就能看见车间里的机器。
社区工厂是联农带农机制的催化剂,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银花镇依托移民搬迁小区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引进陕西千里足纺织有限公司落户银花社区,解决70多人就业。
“其实挣钱的门路就是一项项产业壮大的基础,不管是小袜子还是手工挂面、传统酿酒,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银花镇党委书记陈维林对辖区加工企业、商贸企业如数家珍。
8月11日,在法官镇法官庙村,67岁老人李玉莲又坐在院子的凉棚下编起草鞋,山上采下来的龙须草在她手中快速摆动,一天时间她就能编出3双鞋,每双可以卖20元。68岁老人程德桂也在院子里做起了竹编,竹灯笼、竹篮、竹子玩具……靠这个传统手艺,他每年收入8000多元。
山阳县发展特色加工业和特色商贸业,充分发挥创业就业引领作用,发展山阳挂面、传统酿酒、豆类制品等小作坊、小商贸1250户,培育了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农旅融合乡村美
初秋,记者走进法官庙村,放眼望去,层层梯田、成片荷田、美丽茶园、蜿蜒小河、雄伟瀑布、精致民居构成一幅秦岭原乡诗画田园画卷。
“再来一张!这个村子太美了。咱们在这住几天吧。”8月11日,在法官庙村游玩的湖北游客王嘉怡高兴地说。
法官庙村按照“秦岭原乡·美丽乡村”理念,对原有民房、院落进行改造,建成特色小吃一条街、传统文化业态群落、老街民俗风情体验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建成茶园小瀑布、月亮湾大瀑布、水上茶庄、演艺场等,吸引来大批游客。乡村游富了众乡亲。
近年来,山阳县深入推进乡村文化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弘扬地域特点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文化,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支持农户利用庭院发展特色民宿、家庭旅馆、休闲农庄、农家乐、小型采摘园等,促进乡村餐饮、住宿、采摘、农事体验、特色产品销售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山阳县引导村民发展休闲庭院家庭服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消费,同时把农家庭院变成小菜园、花果园、微农场,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共同推进乡村建设的合力,全力打造山水园林之地。
“山阳县在抓实产业到户、就业到人,落细产业帮扶政策、责任、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和示范引领,计划到2022年底培育‘五小庭院经济’示范镇3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0户,带动全县5000户群众发展‘五小庭院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源味山阳’农产品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户均经营性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力推农村弱劳动力居家致富,把‘五小庭院经济’打造成为增收致富大产业。”山阳县县长谢晓军说。西北信息报记者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