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陈武成从安康师专毕业后,怀揣着文学的梦想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组织指导班上的学生创办了学校首张文学手抄报《岚河》,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热情。
几年后,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学校年轻教师创办了《丑石》文学社。《丑石》文学社通过几年的发展,成了全国知名的校园文学社,不但培养了大批的文学少年和青年,也受到了国家关工委的嘉奖和表彰。因为他的影响带动和支持,使得他当时所在的那所农村学校文学氛围十分浓厚,出现不少的文学少年和青年文学爱好者,后来不乏有一定文学成就者。
2008年,陈武成调平利中学任职后,教学管理工作之余,助力平利文学发展。他认为文学与教育的功用是相通的,某种程度上文学的教化功能更为贴近人心和天然,对人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平利文联成立后,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平利中学和平利文联共同创办了《平利文学》,至今《平利文学》已出50余期。《平利文学》不但成为平利文学艺术者展示文学艺术作品的平台,也是人们了解平利、体察平利民风民情和发展的窗口,对宣传平利,推介平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武成的个人文学创作始于学生时代,高中时期就有习作发表。进入安康师专后,成为中文系文学社的骨干成员,其小说作品引起了校园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毕业工作后,先后在《希望》《未来》《夜晚生活》《佛山文艺》《黄河文学》《延安文学》《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发表了散文和小说作品。在早期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散文和小说交织在一起,如他自己所言,还没有分清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读他的散文,有浓厚的小说味道,而他的小说又有散文的一些特质。比如发表在《陕西日报》秦岭副刊的《杨梅》,他自己说是当作小说来写的,但报刊是当作散文来刊用的。另一篇《闲散的季节里闲散的日子》他是当散文来写的,但《未来》文学却把它当作了新小说。那是他文学起步的阶段。在那一阶段,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纯散文作品和小说作品,比如发表在《夜晚生活》的《岁月灯光》就是一篇很有内涵的精美散文,即使现在读了也一样触动内心。而发表在《佛山文艺》的中篇《巴山女儿泪》,就是一部很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这篇小说后来成了他第一部小说集的名字。
2016年,陈武成主动要求离开了教育管理岗位,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深入生活第一线,采访、体验生活,把目光投向了火热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上,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述写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人和事,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以扎实的生活基础,平实的写作手法,纪实的艺术风格,为读者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扶贫工作动人故事。这些人物里有忘我工作的扶贫干部,如《出走的少先队员》中的鑫桐妈妈,有自强不息的普通百姓,如《天上的桫椤》中宁约桃和她的丈夫覃长学,也有老上访人员,如《在那高高的山上》中李元丽。这些人物,无论老少男女,皆鲜活生动,一如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亲切可触,呼吸可闻。这些小说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赢得了读者喜爱。
陈武成的小说作品主要都以他生活的家乡为创作背景,无论是语言还是人物皆具浓郁地方特色,他怀着悲悯之心,满怀深情,写家乡的人和家乡的事,直击人心人性,让人潸然感佩,让人扼腕叹息。比方《僻壤》《罩子灯》《打麦机》《青蛙没有翅膀》等。他的小说作品,用著名作家刘云先生总结说,原生态的小说质地,从小说环境到小说人物、小说语言、小说逻辑,都是本真的生活态生活流,只把生活经验的结晶撒落于文字后面的开阔地中,细品味道析出,思想是文字的盐分。不动声色,娓娓娓道来,说着家常话间完成了小说的过程,自然的就是生活本身。好作家必须从容不迫,急性子和斗气,心怀鬼胎,大呼小叫,或眼高手低,都做不了实在的作家。武成的小说就是从容的小说,有若春风化雨,也若于无声处听惊雷,大雪无痕,风采尽在不言中。
2021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武成的第二部中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主要收录了他后期创作的以扶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出版社一幅鲜活、接地气的精准扶贫画卷,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朴实和善良,小人物的悲欢同样有着千斤的重量。出版社的发行推荐语,深刻诠释了他这部小说集的精髓要义。平利县作协原主席黎胜勇评价说,用小说家的敏锐,形象记录下一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壮举!留给后人认知当日事实,以生动鲜活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还有陈武成的网络文学写作。他的网络写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一时期他有不少的纪实文学作品在网络上产生了影响,如《贫困学生走访手册》《一位普通教师的最后日子》以及《洛河亲人》等,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让读者动容。后期的网络写作他还是转向了以小说为主,先后与豆瓣阅读签约发表了长篇连载小说《太阳照在山坡》,以及连载小说集《巴山鬼怪录》。《巴山鬼怪录》以鬼怪写现实,故事情节离奇而又自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同样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文字文学功力。作品含蓄隽永,朴实深刻,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陈武成从事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多年,葆有师者仁心、赤子文心,业余文海泛舟,笔耕不辍,教育的初心不改,文学的初心不变。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文艺工作者,他都相得益彰,文教相宜。
(梁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