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分析]
小明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属于对他人的目光恐怖,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种。
小明的困惑和苦恼导源于童年时期母亲不当的教养方式。小明给同桌的女孩送生日礼物完全是小孩子门正常健康的交往活动,无可指责。如果母亲觉得孩子不该节省必要的零花钱,可以耐心、平静地引导孩子,说明道理。然而这位妈妈因为心疼自己的孩子,竟然用成年人异性交往中的劣行责骂一个幼稚的儿童,结果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却用自己的责打向自己深爱的儿子的心灵注入了一个错误而可怕的评价——“搞闲情,丢人,没出息”。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基本上都以成年人的评价为标准,特别是父母和教师等孩子眼中的权威人物的评价。这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错误评价重重地压在孩子的心上形成一个精神创伤,一个心理病灶。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孩子已经淡忘了,其实这创伤依然清晰地储存在记忆的深处,只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这“病灶”就一定会引发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或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小明正是在小学期间由班主任的严厉批评唤醒了他记忆中那个令人难堪的扭曲的评价,强化了自卑情结,加重了心灵创伤。
由于小明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在道德品行方面又习惯于苛求自己,所以他在人际交往中就非常敏感地关注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产生“过敏性思维联想”,特别是对女性目光的过敏性联想。由害怕而逃避,而逃避一次就会感到一种暂时的安全感,可是每逃避一次也就必然强化一次过敏和恐怖的强度。如此恶性循环,恐怖的对象就泛化了,由害怕女教师的目光泛化为也害怕男教师的目光了。特别是到了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小明认为害怕老师的目光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大障碍,可是自己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于是这种强烈的情感更加重了上述的恶性循环。这种行为特点又带有明显的强迫症的倾向。
四、交往恐怖症的克服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在活动中端正对交往的认识
害怕交往主要是对交往有不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和技巧,总有一种处于失败边缘的感觉,似乎一参加交往就有会以失败而告终。确实,在交往中遇到激流险滩是再所难免的,但是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实践才是唯一的途径,那种在交往中对各种难题应付自如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经历过各种场合或与各种人打过交道的,是实践和经验使得他们有很强的交往能力。
2、改变个性入手,逐渐克服交往恐惧
个性的不良是产生交往恐怖症的罪魁祸首,也是交往恐怖症得以存在和蔓延的前提条件,个性得不到改善,交往恐怖症无法彻底被根治,随时都有复发的可能。例如,有交往恐怖症的人都有轻重不一的自卑心理,他们在参加交往前都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交往中自己无力与人竞争,只有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尴尬,为了避免这些结局,也就不愿意与人交往了。其实,交往中的失败、窘境、喝倒彩并不对某一个特定的人构成威胁,这只是那些人的主观想象和自我暗示而已,所以在并没有威胁存在的情景下,他们一想到交往 “一定会”出现的情景,就立即陷入了恐慌之中。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卑心理的这些特点和表现,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克服,就能很快克服各种影响交往的心理障碍了。
3、采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手段
严重的交往恐怖症已影响到了一个人正常的生活了,必须积极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以“咨”为前提,以“治”为关键。对于大多数交往恐怖症的人,主要以进行心理咨询、对他们进行认真的原因分析和心理疏导,并且要不厌其烦,耐心咨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交往恐怖症都会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