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盛,数字见证宝鸡百年沧桑巨变

2021-06-23 10:32  宝鸡日报

回首百年风云

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盛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

一个世纪宝鸡的沧桑巨变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革命火种迅速传遍中国,1926年,中共岐山党团小组、中共岐山支部先后成立,自此共产主义思想在宝鸡扎根,一批批共产党人先后在此开展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深处内陆的宝鸡依然处于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为主的发展阶段。直到抗日战争暴发,东部大片国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西迁,西部内陆地区才得以开发。1937年,陇海铁路西通宝鸡,改变了宝鸡原有的交通条件,使宝鸡成为连接东部与西部、前线与后方的枢纽,为东部工厂西迁宝鸡创造了条件,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涌入宝鸡,使宝鸡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崛起为新兴工商业城市。但战乱期间发展的基础并不稳固,直到新中国成立,宝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才实现了稳定发展。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9176万元,经过“一五”、“二五”建设时期的快速发展,到1980年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1995年、2011年分别突破100亿元和1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之后,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0.1%。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76.95亿元,是1949年的2474.9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财政总收入仅997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26万元。202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28.22亿元,是1949年的2289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3亿元,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9.2%;财政支出364.18亿元,是1949年的34036倍,年均增长15.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3356.46亿元,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8.2%,贷款余额2034.12亿元,年均增长14.9%。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宝鸡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伴随着使用机械生产工具的手工业和机器工业的出现,近代工业开始萌芽,但只限于为小农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服务,且大多自给自足,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一五”和“三线”两个工业大发展时期,一批骨干企业的相继建成使宝鸡工业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已发展到26.5:53.0:20.5,由1949年的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经济结构发展为以工业为主的“二、一、三”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78-2020年年均增长15.3%,高于第一产业年均增速4.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0:55.4:35.6,形成“二、三、一”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农 业

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深层变革

20世纪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桎梏,小农经济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苛捐杂税、植被破坏、农田失修,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局面。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只有43.2万吨,亩产仅67.5公斤。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深层改革,宝鸡市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强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力极大释放。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2亿元,是1949年的371.9倍,是1978年的78.7倍。建成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和名优杂粮三大粮食生产基地,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142.2万吨,是1949年的3.3倍,是1978年的1.5倍;粮食亩产3145.5公斤,达到1949年的46.6倍、1978年的25.3倍。

特色农业亮点彰显。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将果业、蔬菜、畜牧业发展列为农民增收、壮大农村经济的重点产业,农产品日益丰富,农业生产由粮食种植为主发展为“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成功创立眉县猕猴桃、千阳矮砧苹果、太白高山蔬菜、千陇奶畜等品牌, 凤翔苹果、陇县核桃、太白贝母、凤县大红袍花椒等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评“中国优质蜂产品基地”。2020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39.21万吨,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93.3倍和46.6倍;蔬菜产量157.18万吨,从1985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5.5%;肉类总产量9.75万吨,是1949年的39倍;奶类产量49.72万吨,是1949年的4143倍。

现代农业加速壮大。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土地流转进程加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生产经营逐步从传统、分散的家庭农户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截至2020年末,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70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40个,完成投资总额达到75亿元,实现产值60多亿元。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共注册商标36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陕西著名商标和陕西名牌产品116个。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240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63户。

工 业

从萌芽初创到体系形成,新型工业大力推进

回顾建党以来宝鸡工业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前,这一阶段属于现代工业的萌芽和初创期,在抗日战争期间,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雍兴铁工厂、31兵工厂等一批工厂迁入宝鸡,这一时期宝鸡工业为抗战救亡而诞生,是宝鸡工业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国家“一五”建设及“大三线”建设布局,奠定了宝鸡工业发展基础,建成了宝成通用电子公司、国营长岭机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以及凌云机器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鸡氮肥厂、宝鸡消防器材厂等一批国防、电子、冶金和民用机械工业企业,同时秦川机床厂、宝鸡桥梁厂等沿海地区企业搬迁来宝,一举奠定了宝鸡西北工业重镇地位。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阶段国家对工业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使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宝鸡工业通过重组改制、扶持培育、招大引强等举措,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三大战略,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走出了我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道路。

生产规模持续扩张。1949年,宝鸡仅74户小微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仅0.31亿元;到1957年工业企业达到408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51亿元,首次超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23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000余户,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34.9亿元,是1949年的11080倍,是1978年的252.8倍。1949-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0%。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24亿元,达到1990年的54.4倍,期间年均增长14.3%。

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通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宝鸡逐步形成了以陕汽、宝钛、东岭等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五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涵盖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5个。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65户,完成产值579.3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16.9%;规模以上钛及钛合金加工企业95户,完成产值348.43亿元,占比10.1%;规模以上烟酒食品制造企业近100户,完成产值533.24亿元,占比15.5%;规模以上能源化工和优势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为451.09亿元和607.64亿元,占比分别为13.1%和17.7%。其中,钛产业产值位居全国之首、全球第二,汽车产业产值占到全省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钛谷”和“丝路汽车名城”。

生产能力大幅跃升。2020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215万吨,是1949年1078吨的11271倍,是1978年9.52万吨的128倍;发电量152.2亿千瓦时,是1949年836万千瓦时的1821倍,是1978年9.58亿千瓦时的15.9倍;卷烟产量61.5万箱,是1949年0.02万箱的3075倍,是1978年20万箱的3倍。随着生产工艺不断提升,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同时许多工业产品从无到有。2020年,全市金属切削机床1.44万台,是1962年84台的172倍;白酒产量10.6万吨,是1981年1.54万吨的6.88倍;汽车产量17万辆,达到1979年260辆的654倍。

三 产

从市场凋敝到繁荣昌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解放前,宝鸡地区物资匮乏、市场凋敝,商品流通不畅。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走上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促进了五六十年代商品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活力增强,多种经济成分和运行方式并存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日益兴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主动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文化、旅游、娱乐、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推动金融、物流、信息、科研、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多业态、新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多元商贸流通格局形成。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3930万元,到1978年增长到3.42亿元。改革开放后,市场活力快速释放,消费内容日益多元,商品消费优化升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消费日渐丰富,逐步形成消费品市场遍布城乡,流通网络四通八达,商场货源供应充足,消费内容丰富多元的商贸流通格局。新世纪以来,国美、苏宁、人人乐等国内知名连锁机构相继落户宝鸡;开元商城、新东岭城市综合体、吾悦广场等综合性购物中心先后建成运营,截至2020年末,全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15户,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94亿元,是1949年的2056倍,年均增长11.3%。

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2.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5%;到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成长为73.8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8%。新世纪,金融、房地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兴起并快速成长,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2户,全年增加值达到810.63亿元,分别是1978年和2000年的399.3倍和11.0倍,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5.3%,占生产总值比重35.6%。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15.0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4.2%,比2000年提升8.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98.40亿元,占比12.1%,提升4.9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04.26亿元,占比37.5%,提升7.2个百分点。(广播宝鸡)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