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渭南市“一二三四五”就业创业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2021-07-20 18:23  渭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敏 王子建

我市紧紧围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将扶持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作为人社部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保持脱贫攻坚“四个不摘”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动态监测、有组织劳务输出、农村人才引育、返乡入乡创业、劳动力技能提升五项重点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5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34.45万人,“零就业”劳动力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建立一个机制,强化就业信息动态监测

出台《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动态监测机制的工作方案》《汉中市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动态管理办法》,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动态监测现场会,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群和其他劳动力就业状态动态监测,对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劳动力提供至少三次“送岗位上门”活动,初步建立起市县镇村户五级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动态监测机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好两个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采取公共机构+社会组织联动的方式开展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提升行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招聘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春风行动”“稳就业精准帮扶行动”等公共就业招聘活动96场次,发布就业岗位16.2万个,签约就业4.86万人。另一方面继续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采取包车出行、拼车出行和落实交通补贴等措施,组织9趟专列、160辆专车输送1.8万人返岗复工。依托市县区73家劳务公司,通过落实职业介绍补贴等形式组织劳动力本地务工1.64万人、协调重点项目用工带动就业2.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有组织输出10.6万人,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创新三项举措,强化基层人才引育

每年投入2000万元开展“人才池”建设,以人才共享共用的方式,解决乡村振兴市场主体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的问题,开创了政府引才、企业用才、才尽其用“三方共赢”的人才服务新机制。目前拟“入池”专家43人、进入人才专家库87人,派出专家团队39人为22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2个。

出台《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二十条措施(试行)》,创新全员聘用、以岗定薪人员管理模式,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更好服务全市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

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十五条政策措施》,引导1163名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707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就业,驻汉高校738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建立起高校毕业生“进得来、留得住、易就业、好创业、能安居”的长效机制。

统筹四类资源,促进返乡入乡人员创业

将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纳入全市就业创业“十四五”规划。整合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保服务、人才引育等四大类扶持政策,制定《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二十条措施》,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门用于返乡创业融资,对返乡创业者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房租政策,提供落户、社保、医保转接等服务,并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

截至上半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6亿元,协调财政贴息资金920万元,培育扶持505个实体经济创业发展,带动就业1594人。培育打造54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引导入驻经济实体近3000个,累计带动就业1.2万余人。其中汉中云商工场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成为省内地级市中首个拥有“国字号”的示范基地。建成标准化创业服务中心124个。

围绕五项重点,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

以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一十百千万”工程,围绕培育打造1个劳务品牌(“汉中康养”),开展健康养生产业技能培训7139人。

围绕我市10个市场紧缺工种,开展紧缺技能培训9623人;围绕培育100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示范企业,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7321人。

围绕促进返乡创业,培育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703人,计划全年培育1000人;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1万人、技能提升1万人的目标。目前全市培训23189人,培训后就业率从去年的31%提升到今年的43.5%。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