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荷蛙共养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迈上“致富路”

2021-08-23 12:29  渭南日报

8月17日,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村民、荷蛙共养基地务工人员周小娥正在对大蛙和小蛙进行网格分离,以防止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发生。

本报记者 魏丹 董雪 实习生 张美娜 文/图

洋县龙亭镇是全国首家规模化荷蛙共养示范项目所在地。走进这,荷花香里蛙声一片,美不胜收。

8月18日,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创新联盟在龙亭镇荷蛙共养示范地成功揭牌。联盟为全市蛙类养殖产业相关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促、合作交流的平台。

“联盟的成立对推动汉中养蛙产业发展开篇破题、起步稳走,推进产业规模大扩张、技术水平大提高、设施装备大改善、经济效益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联盟主席、项目投资方中起集团负责人徐靖说。

荷蛙共养项目是啥样?

荷蛙共养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牛蛙的生长周期与莲藕的生长周期相吻合,荷叶为蛙提供庇荫场所,莲藕产生的微生物可以供蛙食用,也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蛙的排泄物可为莲藕生长提供养分。

“我们在荷蛙共养过程中不施农药,养出来的牛蛙肉质鲜美,安全无污染,天然肥料滋养下的荷叶也比普通种植的荷叶个头大。”徐靖告诉记者,基地设有牛蛙配对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养殖场、变异池、牛蛙集中饲养池,包含了牛蛙生长的全产业链,从源头保证了牛蛙的品质。

牛蛙浑身都是宝。其肉可食用,皮可制作工艺品、外科手术线等,内脏可以药用……目前,国内牛蛙市场年需求量大约有200-300万吨,而市场供给量只有120-170万吨左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养殖牛蛙具有资金周转快、投入少、产出多的特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的好门路。

“荷蛙共养,从质和量上来说都比传统养殖更具有优势,每亩年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是实打实的‘金子’产业。”徐靖说,牛蛙主要销往重庆、成都、上海、北京等地,目前已签订1000多万元的订单,预计今年总产值能达到8000万元。

荷蛙项目为何能够率先在龙亭落户?

40年前,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被发现。对于洋县人民来说,保护生态、为朱鹮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他们的使命,这也为当地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2019年,2.8万亩的龙亭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完成前期规划和投资,正式投入建设。全镇现有8000余亩有机认证农田,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优越的生态环境引来了荷蛙共生。“我们的基地就设在龙亭田园综合体内的大龙河畔,从各方面条件来看,这里是最适合发展牛蛙产业和荷文化观光的地方。”徐靖说。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200亩荷蛙、荷鱼、稻蛙、稻鱼共生养殖示范基地,总投资4500万元。

项目顺利落地离不开当地干部的努力和群众的支持。今年以来,龙亭镇严格落实我市提出的“招引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好项目”指示要求,紧跟全县产业布局大方向,在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联系对接到了荷蛙共养项目投资方安徽中起集团。龙亭镇党委书记刘向榕说:“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到村民家宣传,让群众了解有机产业新优势,最终协调流转土地200余亩。同时,我们也积极帮助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及时为企业争取到了产业发展补助资金,让企业能够安心落户经营。”

“我就是从洋县走出去的孩子,能够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一直是我的梦想。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我很荣幸能够投身其中。”徐靖说。

如何打造牛蛙产业实现富民增收?

60岁的龙亭村村民周小娥是荷蛙共养产业的受益者。她流转出1亩地,每年能领到流转费1900元,同时她也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80块钱。“以前每年每亩地收入只有1200多元,现在不仅拿到手的钱多了,人也轻松了很多,我感觉镇上发展这个养蛙产业非常好。”她期盼二期项目尽快推进,村民们能在自己的田里养蛙致富。

目前,该项目共吸纳了60多名群众务工,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随着当地养蛙产业的纵深发展,会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群众致富胜势?我们或许能在该项目二期和三期中找到答案。

荷文化产业园目前种植的荷花主要是以观赏和采莲为主。“后期,还将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中套养,把鱼蛙共生、观光休闲、产业加工结合起来,打造混合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徐靖介绍,项目二期将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共建万亩荷蛙、稻蛙共生基地,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项目三期还将建设深加工生产车间,打造牛蛙产业全产业链。后期项目预计总投资5亿元,产值13亿元。

目前,龙亭田园综合体发展猕猴桃种植园3250亩,高品质粮田种植基地1500亩,构树基地1500亩,其余将全力发展荷蛙、稻蛙养殖。刘向榕说:“我们正在全镇推广荷蛙、稻蛙养殖,争取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使其成为龙亭镇产业振兴的主导项目,推进全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走出坚实的一步,争创‘三生融合’示范镇,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迈上‘致富路’。”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