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延安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一场接一场的战役使得延安的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巨大转变。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017年313天,2018年315天,2019年323天,2020年339天,2021年325天。从2014年延安实行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52天一路攀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并持续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2022年1-4月份城区优良天数达到102天,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二。
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延安市实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关停原延安热电厂,建成投运超低排大唐延安热电厂,逐步推进热源并网、锅炉拆改、清洁取暖等工作。2021年,延安市成功入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名单,获得中央连续3年共计9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完成302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65万平方米,县城达到1647.8万平方米。
多年来,延安市逐步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机制和办法,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综合把控,持续开展大气环境冬病夏治臭氧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餐饮油烟专项整治,依托一市一策专家团队,从大气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治理应对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全过程深度治理,掌握了大气污染治理的主动权,解决了一大批看得见、摸不着的大气环境污染难题。
水清岸绿变为现实
近年来,延安市先后完成南沟门水库、红庄水库和9个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以及王瑶水库保护区调整,建成系统治水项目278个,建成各类污水处理厂(站)188座,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5.8万吨/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候鸟成群的美丽景象已不罕见。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分析研究,科学安排部署,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市政府全力推动、市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县(市、区)齐抓共管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延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延安市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分阶段、分领域向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下发碧水保卫战目标、任务、时限、责任四张清单,进一步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形成了刚性治标、系统治本的治水思路,明确了五先五后治水举措,大力实施控污、截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2021年,延安市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原则,全面启动了黄河流域延安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四项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延河、北洛河、清涧河、仕望河和云岩河等主要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工作,初步形成了全市入河排污口信息一张图。
2021年,在国控断面由6个增加到14个的情况下,全市优良水质断面占比达到85.7%,较2020年提升12个名次。2022年第一季度延安市水质改善排名位居全国337个地级市的第10位。
生态好转兑现美好生活
延安的生态环境有多好?实实在在的数据最让人信服。
多年来,延安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455万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多公里。目前,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48.07%,植被覆盖率由46.1%跃升至81.3%,年入黄泥沙量由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
更令人兴奋的是,2018年、2020年延安市两次在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野生华北豹及幼崽的视频影像,2022年更是拍摄到华北豹一家的身影。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在子午岭林区的种群数量增至110多只,是全国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中国特产珍稀鸟类褐马鸡种群数量增至2800多只。种子植物现达1400多种,较上世纪增加了近百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必然能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近年来,延安市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建设城市山体公园30处,打造森林养生、体验、探险生态旅游基地10处,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2条,全市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近4000人,旅游区人均年收入1.6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延安市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将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稳定下降、碳排放总量提前达峰、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的四个目标,全面推动延安市绿色发展,谱写美丽延安新篇章。(记者 郑鹏 通讯员 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