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军
《扯不断的乡愁》是一篇充满情感与理性的散文集,作家白来勤以其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对乡愁的思考与感悟。作为一位富有感性的乡土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又洋溢着游子心情,在往事的追忆中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对于故乡的描写,白来勤没有局限于人和事的还原,而是致力于“故乡印象”的营造。他笔下的故乡,并非人云亦云的单纯怀旧,而是始终贯穿于他生命中的写作状态和精神追求。沿袭着这样的审美特质,去探寻他作品的内蕴,就会发现他内心深处乡土文化观念的传承和关注是独树一帜的,这也可以从他独到的视角去观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蓝天绿麦间那一簇簇如锦似霞的桐花绽放在高高的泡桐枝头,引来群群蜜蜂纷至沓来嘤嘤嗡嗡长吟,忙忙碌碌采撷,我似乎又回到童年时光。”童年的美好,早已铭刻在作家的精神世界,让他从明媚的春光中都能够感觉到。而“老柳树给了儿时的我不少快乐。春天柳枝发芽,鹅黄嫩绿映入我天真无邪的双眼,我时而折下几枝柳条,从底部向梢一捋,嗬,白白细细的柳枝脱颖而出,绿绿茸茸的柳球在枝条上颤荡,我拿着它当马鞭,骑着木马在春风中徜徉,笑意写在脸上。”这样唯美的描写,何尝又不是一种怀旧和向往呢?充满着强烈的表现力,犹如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这样的童年之路是完美的,更似连接着故乡和人生的生命,让“徜徉”和“笑意”成为生命和思想的表现。而在写村口的海濠时亦是如此:“海濠有两条出水道,一条向西,湍急汹涌注入灞河;一条向北,蜿蜒逶迤地流入渭河。海濠及两条小河青杨绿柳、白榆刺槐葱茏蓊郁,树下萱草香附子、薄荷车前子芳茵争荣,那树上的黄鹂麻雀、草丛中的青蛙蟋蟀都是我儿时的伙伴。”可以想象这样安静而又特别的小世界中,有激越的水流,有各种各样的草木,如同诗性的浪漫中是梦幻一般的存在。如果说,这是另外一个世界,它可能神秘却又令人难忘,因为影影绰绰中有着故乡和亲人的影子,让人无论离开多久都是难以忘怀。
毫无疑问,这是作家对故乡的深情爱恋,对土地无法割舍的回望。以至于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写人、写事、写土地、写村庄,甚至连以往那些不起眼的春草都变得饶有情趣。只有心系故园,才会对故乡满含着眷恋,这也是为何这幅写满着农村日常生活的画卷中,既散发着别样的乡野气息,也在世态人情的观察中,写满着情感的寄托和真情关注。他看似在写世俗风情,实际上传递着无法割舍的乡土情结;看似在写灵性的土地,实际上表达着人性的朴素自然。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如此看来,白来勤也是遵循这样的写作原则,在个人体验中运用着乡村元素这样的形式美,在饱满的情感中思考着灵魂归向何处?所以,他收录的这些文章看似凌乱,却是牢牢基于故乡风情来表达着他深藏内心的生命价值,这样的精神力量一直沟通着他的过去和现在,也从哲学的角度强调着未来。既让故乡如同记忆中的河流一样,在深情、优美中慢慢浸染着情感,也在动人之中表达着含蓄的精神情绪。如血浓于水的亲人,厚道实在的村人、有趣的老碗会、春风里飘香的榆钱、令人垂涎的红肉煮馍等,引领着读者在作家的世界里神往不已。可以说,白来勤更像是一位信手涂抹丹青的画家,很快就在浓妆淡抹中描摹出故乡的五彩斑斓。
作家对乡愁的依恋,是因为它无法永恒,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冲撞中,传统的故乡正在逐渐远去,而每个居住在城市的人,却像是没有根的人在漂泊,如此寓意深远的故乡情结,其实就是作家对人文精神失落的焦虑。这样的乡愁都在作家笔下徐徐展开,虽然局限于“关中灞渭三角洲的灞河东岸”,但他更是将这样的思绪附着在不同时空的行走中,即用文字在回望中逐渐还原着家园,用文字表达着心中的爱与痛楚。这样有思想的文字,其实有着无可比拟的感染力,最终实现着心灵的救赎。
从文化视觉方面看,《扯不断的乡愁》展现了陕西关中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传统。作者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并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描绘着故乡的美好与温暖,以期唤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样的乡愁写作中融于了诗性,以其深刻的生命观在不断展现着故乡的风物,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清新而又饱含思绪,如同用线条勾勒出的画面,既有着浓浓的乡情,又不失精神的内涵,更像是带着禅意的哲理,让笔下的意境越发地悠远。在他看来,乡愁可以是漫远的时空,也可以是流逝的时光。写乡愁的人很多,席慕蓉的乡愁是“一种惆怅的模糊”,北石的乡愁是“牵着风筝的线”,余光中的乡愁是“醉酒的滋味”,而白来勤的乡愁却是用文字丈量心灵的醇厚和绵长。“生养我们的小村庄虽然前些年因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改头换面,但先辈的梦想仍在这里熠熠生辉,还有我童年伙伴的身影曾在这里定格、童年的足迹依然深印在这里。”
审美不容忽视,因为它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享受,而是努力在实现一种“意境相通”的突破。某种意义上,白来勤也为乡愁写作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借鉴。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没有着眼于大的社会场景去表现,更多是从细节上完成着文学与情感的交融,从而在流畅和明快中去探寻着文字的独特表现。例如,在《桐花开在春风里》,他写桐花“独笑春风显精神,不像牡丹那样,红花尚须绿叶配,而又似好女不戴金、不饰银,无绿叶陪衬益具风韵”;在《问梅花消息》中,通过看望小学同学雪梅,道出“相见不如怀念”的真谛;在《广福老汉》中,写出了一个虎背熊腰老汉的细腻和善良,他明白事理,懂得人情,无形间教会人许多生活中的道理。这样的写作,是将一个个不起眼的人和事汇聚起来,进而来铺陈对故乡日常生活的怀念和思考,这之中也有着他对于人生哲理感受。
作为心灵的表达,若是从独特价值的角度来看,《扯不断的乡愁》更是突出了故乡给予人们的深刻思考与启示。作家不仅仅在讲述故乡的变迁,同时也回忆了自己在故乡成长的经历,以其生命体验在探讨着人与家乡之间真诚而深刻的牵绊。质朴细腻的笔调,字里行间的悠远情思,都在表达着西安郊区、灞桥周围村庄的世俗民情、饮食习惯、接人待物等,无不洋溢着生命的感受和动感。
众所周知,散文承载着心理开掘的功能。白来勤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记忆、经历和感情,既写出了故乡的变迁和发展,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读者共鸣,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他的游子之情,即永远都游走故乡的路上,感受着故乡独特的风情,以及故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桐花开在春风里》中的“随遇而安,不择土壤,四海为家”的平凡,实则是一种人格的品质,一种精神的力量,让游子时时处处都恪守做人的本分;《春风送来榆钱香》中“家乡的榆树便愈来愈少,以至基本灭绝”,但封存在心底的记忆,不失的却是一种警示教育功能;还有《哦,那是父亲栽下的树》《老树》等,恍若是作家与大自然的对话,深层次却贯穿着一种理想的情结,把故乡的环境美、人性美都予以生动形象地展现,而这样的乡情是理想的,也是逐渐消失的。
白来勤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家乡、土地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从风土人情方面看,如《大姐,上苍安排给我的“妈妈”》中,讲述了姐姐卖血也要为我带回包子的故事,在富有感染力的人情味中传达了许多平凡而真实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用平实而真诚的文字向读者展示着生活的真实和温暖,从而感受到不同的快乐和幸福。在《又一次失约老父亲》中,用父子间的一次次失约,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让“我懂得世间纵有万般的情意”,明白着人世间的亲情“是永远不能忘的”。这样的情感真挚的,却又糅合着复杂的思乡情绪,看似在刻画着故乡的美好,却在写就着游子那难抑而又不得不抑制的微妙心情,这样的亲身经历无疑是对故乡、故人感念至深至纯的思恋之情。可以说,这些表现着不同人生嬗变的文字,探讨着人生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生活感悟,都表达了对时过境迁的感慨和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乡愁永远是文人笔下追忆和回望的主题,也是作家置身都市对故乡的情感凭吊。只有情感的流淌,才能始终贯穿起整部作品;只有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才能让《扯不断的乡愁》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乡,表现出作家对故乡文化的传承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现在来看,《扯不断的乡愁》是一部值得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散文集,它涵盖了独特的文化视觉,融于了作家亲身的经历,既有着深入浅出的心理开掘,又有着生动有趣的文字描述,从中透露出来的情感细腻而又真挚,而体现在文字中的灵魂,又何尝不是传递给读者价值的根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