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生态环境信息化擦亮延安“圣地蓝”

2022-01-28 09:08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1月25日,记者从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延安市于2019年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历时两年时间,以一网、一图、一库、一端、一平台为架构,构建起一个体系、七个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实现决策科学化、手段精细化、服务便民化、工作高效化、办公无纸化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介绍,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建设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建设了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17套空气自动监测站、54套微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套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1辆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1辆激光雷达走航车、1架无人机、85套污染源排口视频监控等八大类监测设备,可对水、空气、污染源进行精准监测。

软件部分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环境要素大数据管理平台、测管罚协同管控平台、环境决策分析平台、综合业务管理展示平台、环境管理目标评价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七个平台,从而说清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同时能够确定污染成因,制定对应决策处置方案,形成精准治理。

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成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增共赢。政治效益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延安市生态环境大数据,更加充分摸清了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底数,为市政府出台环境政策、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增强了精准监测能力和科学监管能力;信息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了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更好地守护圣地蓝城市名片提供了坚强保障。

经济效益方面,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从以前的人工监测到现在的精密仪器监测,降低了环境监测成本,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数据跑代替了人工跑,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无人机、走航车等辅助执法人员进行巡查,解决了到不了、看不见、说不清的困惑。

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建成将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圣地蓝名片将更加靓丽,延河水将更加清澈,人民群众环境质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不断攀升;项目的建成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生态文明各领域相关业务数据交换共享,使数据为政府和上级部门服务的同时,为整个社会服务,让公众及时准确了解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记者 谷嫦瑜 刘钢)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